技術文章

5G 走向太空:非地面網路 (NTN) 核心挑戰與架構解析

5G 走向太空:非地面網路 (NTN) 核心挑戰與架構解析

 

將衛星通訊納入 5G 系統的想法,其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早在 1990 年代中期,國際電信聯盟 (ITU) 的 IMT-2000 倡議就描繪了 21 世紀全球無線接取的願景,目標是透過地面和衛星系統支援全球通訊,然而由於商業上和成本因素,這個夢想在當時並未實現;如今情況大不相同,無線技術的演進,特別是 5G 系統的靈活性與航太領域的革命並駕齊驅,低軌道 (LEO) 衛星星座的發射和部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技術挑戰,而已成為現實。



ITU IMT-2000 計畫願景
 

5G NTN 的目標是讓地球表面或近地的 5G 使用者終端(UE)能夠連接到位於衛星上的非地面基地台,這項技術代表了無線通訊航太這兩個主要市場生態系統的融合。



通訊與航太生態系統的融合,推動 NTN 演進至 6G 統一網路
 

3GPP (負責制定 5G 標準的組織) 在 Release 17 中首次將 NTN 連線納入標準,其願景主要分為兩大服務方向 :

  1. NR-NTN 支援 5G NR 的非地面網路,主要專注於行動寬頻 (eMBB) 服務。
  2. IoT-NTN 支援透過衛星實現的物聯網服務,主要針對低數據速率、盡力而為 (best effort) 的機器類型通訊 (MTC) 。


NR-NTN (新無線電非地面網路)
 

IoT-NTN (物聯網非地面網路)
 

5G NTN 的架構與應用場景

5G NTN 的整體連線情境非常廣泛,涵蓋了從衛星通訊到高空平台系統 (HAPS),甚至無人機 (UAV) 飛行控制等。



非地面網路整體連線概覽
 

關鍵應用場景

3GPP 定義了 NTN 的四大核心使用情境 :

  1. 服務連續性 (Service continuity)
    在地面網路不可行的地方(如海域或偏遠地區)提供 RAT 覆蓋 。
  2. 服務普及性 (Service ubiquity)
    確保關鍵任務通訊 (MCX) 的永久系統可用性,特別是在地面網路因天災人禍中斷時(即公共保護與救災 PPDR)。
  3. 服務可擴展性 (Service scalability)
    提升流量導引策略,例如將流量從地面網路卸載到 NTN,以提高系統效率 。
  4. 5G 系統回程 (Backhaul)
    NTN 作為地面基地台(例如在偏遠地區)連接到核心網路的回程鏈路 。

 

衛星星座類型

NTN 的運作依賴於不同軌道上的衛星,主要類型包括:

  • 低地球軌道 (LEO)
    高度約 500 至 2000 公里,繞行速度快(約 28,000 km/h),軌道週期約 90 分鐘;優點是延遲低(RTT < 30ms),發射成本較低;缺點是衛星壽命較短。
  • 中地球軌道 (MEO)
    高度約 7000 至 25000 公里,GNSS 定位系統是 MEO 的著名例子。
  • 地球靜止軌道 (GEO)
    高度固定在赤道上空 35,786 公里,相對地面保持靜止;優點是覆蓋範圍廣,波束足跡可達 4000 公里;缺點是延遲極高(RTT 約 544ms)。
  • 高空平台系統 (HAPS)
    指飛機、氣球、無人機等空中載具,飛行高度可達 15 公里,RTT 非常低,類似地面網路,適用於熱點提供或短期系統恢復 。


衛星星座情境及其範例
 

核心網路架構

3GPP 討論了兩種主要的 NTN 網路架構:

透明酬載 (Transparent Payload)

也稱為「彎管」(Bent-pipe) 模式,在這個架構中,衛星的功能非常單純,就像一個太空中的中繼器,它接收來自地面的訊號,進行濾波、變頻和放大,然後將未改變的波形轉發回地球。

  • 優點: 衛星設計簡單,且與無線電波形無關。
  • 缺點: 會同時放大雜訊,容易受到干擾,且延遲包含了「UE 到衛星」和「衛星到地面站」的完整路徑。
  • 5G 協定終點: 所有的 5G 協定(如 RRC)都在地面的 gNB 功能中終止 。
 

透明 NTN NG-RAN 架構
 

再生酬載 (Regenerative Payload)

在這個架構中,gNB(基地台)的功能被整合到衛星本身 。衛星具備星上處理 (OBP) 能力,可以對訊號進行解調、錯誤校正、路由,然後再重新編碼和發射 。

  • 優點: 延遲降低(Uu 介面在衛星上終止),可支援星際鏈路 (ISL) 進行流量導引,且服務鏈路和饋電鏈路可以獨立優化 。
  • 缺點: 衛星的複雜性、功耗和成本大幅增加 。
  • 5G 協定終點: 5G NR Uu 介面在衛星上的 gNB 功能中終止 。


再生 NG-RAN 架構 (DU 和 CU 位於衛星)
 

Release 17 主要專注於透明酬載架構,而再生架構則被視為 Release 18 及未來的演進方向 。

5G NTN 的關鍵 RF 挑戰

將 5G 應用於 NTN 面臨四大獨特的 RF 挑戰,這些挑戰源於衛星的物理特性 :

巨大的路徑衰減 (Path Attenuation)

這是最明顯的挑戰,UE 和衛星之間數百至數萬公里的距離導致了極高的自由空間路徑損耗 (FSPL),例如:LEO 鏈路的路徑損耗約 160 dB,GEO 則高達 190 dB,這使得 UE 接收到的功率可能低至 -110 dBm 以下。

此時,必須使用高增益、高指向性的天線(例如:相位陣列天線)來彌補損耗,同時接收鏈路的「增益雜訊溫度比」(G/T) 成為了關鍵的效能指標 。

超長且變動的延遲 (Round-Trip Time)

巨大的距離也帶來了超長的 RTT,GEO 的 RTT 高達 544ms,即使是 LEO 也有 30-40ms,這對 5G 許多依賴低延遲反饋的程序(如 HARQ)是致命的,更糟的是這個延遲是動態變動的。

  • 對 UE 而言:
    隨著 LEO 衛星從地平線升起(Ingress)、經過天頂(Nadir)到消失(Egress),其 RTT 會呈現拋物線式的變化 。
  • 對 gNB 而言:
    由於波束足跡是橢圓形的,位於波束中心 (UE1) 和波束邊緣 (UE2) 的 UE,其 RTT 也不同,這種「差分延遲」(Differential Delay) 在 LEO 中可達 10ms 。
 

從 NTN gNB 角度看的 RTT 和波束足跡
 

嚴重的都卜勒頻移 (Doppler Shift)

這是 LEO 系統特有的挑戰,LEO 衛星以高達 28,000 km/h 的速度移動,相對於 UE 產生了巨大的相對速度,這種高速移動會導致載波頻率發生嚴重偏移,即都卜勒頻移。

都卜勒變化率 (Doppler Rate) 由於衛星的相對速度和角度(仰角)隨時間變化,這個都卜勒頻移本身也不是固定的,而是隨時間快速變化;在 2GHz 頻段,頻移可達 ±48 kHz;而在 30GHz 頻段,更高達 ±720 kHz 。



LEO 情境下的都卜勒頻移率
 

法拉第旋轉 (Faraday Rotation)

當電磁波穿過地球電離層時,會與地球磁場和電離層中的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導致訊號的極化方向發生旋轉,這種「法拉第效應」會導致極化失配 (polarization mismatch) 。

此時地面網路常用的線性極化(水平/垂直)在 NTN 中容易失效,因此,NTN 通訊更傾向於使用圓形極化(左旋 LHCP 或右旋 RHCP)。

延伸閱讀:5G NTN 鏈路模擬與硬體迴路 (HIL) 測試解決方案

如何修改 5G 協定以應對挑戰

為了克服上述挑戰,3GPP Rel-17 對 5G 協定進行了一系列「外科手術式」的修改,核心思想是:盡可能保持 5G NR 波形不變 (OFDMA),但大幅修改相關的定時器和程序

HARQ (混合自動重傳請求)

問題: 5G 的 HARQ 依賴快速的 ACK/NACK 反饋(Stop-and-Wait),在 NTN 的長延遲下,傳輸方會長時間停滯等待,導致傳輸量趨近於零。
解決方案:

  • 增加 HARQ 進程數:5G NR 原本最多支援 16 個 HARQ 進程,NTN 將其擴展至 32
  • 可選配的 HARQ 禁用:允許網路透過 RRC 訊號完全關閉 HARQ 反饋,可靠性轉而由更高層的 RLC AM(確認模式)來保證 。


HARQ 在 NTN 的運作
 

時序提前 (Timing Advance, TA)

問題: 為了讓所有 UE 的上行訊號同步到達 gNB,UE 必須「提前」發射訊號,即 TA;NTN 的延遲極長,需要一個巨大且動態變動的 TA 值。

解決方案:

  • UE 預補償: 這是 NTN 的關鍵,Rel-17 假設 UE 具備 GNSS(或其他)定位能力
  • UE 透過 SIB 獲取衛星的星曆 (Ephemeris) 資訊(軌道數據)。
  • UE 結合自身 GNSS 位置和衛星位置,自行計算所需的傳播延遲 。
  • UE 在執行隨機存取 (RACH) 之前,就主動預先補償這個延遲和都卜勒頻移 。


時序提前 (TA) 用於補償傳播延遲
 

隨機存取 (RACH)

問題: 長延遲導致 UE 在發送 RACH 請求(Msg1)後,會錯過網路回應(Msg2)的接收視窗;此外由於差分延遲,gNB 側的 PRACH 接收視窗會變得模糊不清(Floating Window)。

解決方案:

  • 引入 Koffset 定時器: 網路透過 RRC 訊號(或 SIB)告知 UE 一個時間偏移量 Koffset
  • UE 在收到 DCI、排程 HARQ 反饋、或計算 RAR 視窗時,會自動加上這個 Koffset,這等於是將 5G 的許多內建時序關係從「固定」改為「可配置」,以適應 NTN 的長延遲。

長延遲對 RACH 程序(RAR 回應)的影響及調整
 

移動性管理 (Mobility)

問題 1 (Handover) 在 LEO 場景中,UE 保持靜止,但基地台(衛星)在移動;傳統以 RSRP(訊號強度)的切換判斷機制會失效,因為相鄰衛星的 RSRP 可能非常接近。

解決方案 1

  • 條件式切換 (CHO) 網路不再依賴 UE 的量測報告,而是預先配置一個觸發條件
  • 例如網路命令 UE:「當你的位置超過某個參考點」或「當時間到達某個點」或「當仰角低於某個值」時,執行切換,這利用了衛星軌道的可預測性


NTN 移動性情境與條件式切換 (CHO)
 

問題 2 (Idle Mode)一個靜止的 UE 會因為衛星不斷飛過,而頻繁地跨越 TA(追蹤區),導致大量的 TAU (追蹤區更新) 訊務,極度消耗電力 。

解決方案 2

  • 地球固定追蹤區 (Earth-fixed TA) 這是 NTN 的一個重要概念 。
  • 衛星 gNB 會根據其當前飛過的地理位置來廣播不同的 TAC(追蹤區代碼),例如當衛星飛越歐洲時廣播 TAC 1,飛越北美時廣播 TAC 2;如此一來,靜止在地面的 UE 始終會收到相同的 TAC,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 TAU 。


地球固定追蹤區 (TAC) 訊號
 

未來展望:Release 18 與 6G

3GPP Rel-17 只是 5G NTN 的開端,主要專注於透明架構和 FR1 頻段,未來的版本將持續演進:

  • Release 18
    將重點支援再生酬載架構 、將 NTN 擴展到 FR2(高頻段,如 Ka 頻段) 、正式支援 HAPS ,以及增強 IoT-NTN 的效能和覆蓋;同時將研究 UE 無需 GNSS 定位能力時的網路定位方案 。
  • 邁向 6G
    5G NTN 的長期演進路徑是朝向 6G,未來的網路將從「蜂巢式」(cellular) 演變為「三維統一網路」(3D unified networks)。

在這個 6G 願景中,室內小型基地台、城市宏基地台、高空 HAPS 乃至太空中的 LEO/GEO 衛星,將不再是各自獨立的系統,而是作為一個動態、智能、可自主協同的統一網路層次,無縫地協同運作;這三者共同構建了 6G 3D 統一網路立體架構Spaceborne 負責最廣闊的全球覆蓋和長距離傳輸,HAPS 負責中層的區域性持久覆蓋與低延遲服務,而 Airborne 則提供最低層、最靈活的局部補充。



演進至 3D 統一網路
 

結論

3GPP Rel-17 中 NTN 的引入是 5G 發展的重大里程碑,它將 5G 的覆蓋範圍從地球表面擴展到了太空,雖然面臨著長延遲、高都卜勒頻移、和巨大路徑損耗等嚴峻的技術挑戰 ,但 Rel-17 透過對 HARQ、TA、RACH 和移動性管理等核心程序的巧妙修改,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

隨著 Rel-18 對再生酬載和 FR2 的支援,以及 6G 時代 3D 統一網路願景的到來,NTN 將不再是地面網路的補充,而是成為未來全球無縫連接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

延伸閱讀

從地面到軌道:5G 衛星通訊 HIL 測試的關鍵技術
接收器與 LNB 特性測試 — 升級衛星與雷達產業應用
高功率放大器測試:實現雷達、衛星與 5G 應用的真實條件特性分析
衛星通訊應用新藍圖 (LEO/NTN/高頻段) 與實現關鍵

資源下載

ACE9600 產品型錄
R&S®SMW200A 產品型錄
R&S®FSW 產品型錄
R&S CMW500 產品型錄
R&S® CMX500 產品型錄
5G NTN 鏈路模擬與硬體迴路 (HIL) 測試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