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解鎖萬物互聯:從 Wi-Fi、藍牙、Matter 到 LoRaWAN 與 DECT-2020 NR 的技術應用全景

解鎖萬物互聯:從 Wi-Fi、藍牙、Matter 到 LoRaWAN 與 DECT-2020 NR 的技術應用全景

非蜂巢式無線通訊的基礎原理

定義非蜂巢式通訊的範疇

非蜂巢式無線通訊(Non-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泛指所有不依賴傳統蜂巢式網路(如3G、4G、5G)基礎設施的無線通訊技術,這些技術通常在免授權的頻段上運作,為個人區域網路(Personal Area Networks, PANs)、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s, LANs)以及低功耗廣域網路(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s, LPWANs)提供了通訊基礎。

與蜂巢式網路最大的架構差異在於其部署模式與成本結構,蜂巢式網路依賴電信營運商提供的授權頻譜和無所不在的基地台覆蓋,終端裝置通常需要支付月費以維持連線,相對地,非蜂巢式網路多為私有或本地化部署,它們的裝置可以直接進行點對點通訊,或透過本地閘道器(Gateway)連接至網際網路,讓使用者能自主控制網路覆蓋範圍與運作,且無需支付第三方月租費用,這種獨立性是非蜂巢式技術在許多物聯網(IoT)解決方案中具備的關鍵策略優勢。

這種根本性的差異不僅是技術上的分類,更是一種策略與商業模式上的分野,它代表著控制權、成本結構與部署模型的轉移 — 從依賴公共、訂閱制的基礎設施,轉向私有、針對特定應用的網路;蜂巢式物聯網方案通常伴隨著每台裝置的經常性營運支出(OPEX),而非蜂巢式方案則多為一次性的資本支出(CAPEX)模式;因此,在蜂巢式與非蜂巢式技術之間的選擇,往往是財務與營運考量,其影響深及物聯網解決方案的總體擁有成本(TCO)與可擴展性。

文中將依據其預設的運作範疇,對主流非蜂巢式技術進行分類探討:

  • 無線區域網路 (WLAN): 主要以Wi-Fi為代表,專為中等範圍內的高傳輸量數據存取而設計。
  • 無線個人區域網路 (WPAN): 以藍牙(Bluetooth)和Zigbee為核心,專注於短距離、低功耗的裝置間連接。
  • 低功耗廣域網路 (LPWAN): 以LoRaWAN為代表,為實現極長距離、極低數據速率及最低功耗通訊而設計。
  • 近距離通訊 (Proximity Communication): 以近場通訊(NFC)為代表,作為射頻識別(RFID)的一個特化子集,用於安全、極短距離的互動。

無線電頻譜:物理基礎

免授權的工業、科學與醫療(ISM)頻段是非蜂巢式技術主要的運作環境,頻段的選擇是無線技術最根本的物理特性,它引發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權衡,從而決定了該技術的理想應用場景。

  • 2.4 GHz頻段:
    這是最普及但也最擁擠的頻段,Wi-Fi(802.11b/g/n/ax/be)、藍牙(傳統/低功耗)及Zigbee都在此頻段運作,此頻段面臨來自微波爐、無線電話等其他設備的嚴重干擾,共存性是一大挑戰。
  • 5 GHz 與 6 GHz頻段:
    現代Wi-Fi標準(802.11a/n/ac/ax/be)使用的較高頻段,它們提供更多頻道、更寬的頻寬和較少的干擾,但代價是傳輸距離縮短及穿牆能力減弱,特別是Wi-Fi 6E/7引入的6 GHz頻段,是可用頻譜的一次重大擴展。
  • Sub-1 GHz頻段:
    如915 MHz(美洲)、868 MHz(歐洲)和433 MHz(亞洲/歐洲)等頻段,主要由LoRaWAN和部分Zigbee/802.15.4變體使用,相較於2.4 GHz,這些頻段提供卓越的傳輸距離和物體穿透能力,但僅支援較低的數據速率。
  • 13.56 MHz頻段: 這是NFC專用的高頻(HF)RFID頻段,透過電感耦合實現安全、短距離的通訊。

物理學原理決定了較低頻率(如Sub-1 GHz)的電波波長較長,使其能傳播得更遠,並更有效地穿透障礙物;相比之下,較高頻率(如5/6 GHz)的傳播損耗更大,同時,較高的頻率允許使用更寬的頻道頻寬(例如Wi-Fi 7的320 MHz對比LoRaWAN的125 kHz);根據資訊理論,頻寬與潛在數據速率直接相關,因此,選擇Sub-1 GHz頻段的技術(如LoRaWAN)本質上是為了追求距離而犧牲數據速率;而選擇5/6 GHz頻段的技術(如Wi-Fi 7)則是為了追求數據速率而犧牲距離;位於2.4 GHz頻段的技術(如藍牙、Zigbee)試圖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但必須面對嚴峻的干擾問題,這揭示了一個核心事實:技術的特性根植於其物理層的頻段選擇,任何應用都必須與其所選頻段的物理特性相匹配。

此外,各國的監管機構,如美國的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和歐洲的電信標準協會(ETSI),對頻道分配、功率限制及合法合規性進行了嚴格規定。

核心性能指標與必然的權衡

非蜂巢式技術的設計圍繞著一系列核心性能指標的權衡,其中最關鍵的是數據速率、傳輸距離和功耗之間的「黃金三角」關係。

  • 數據速率 (Data Rate):
    指數據傳輸的速度,單位為bps,Wi-Fi可達Gbps等級,而LoRaWAN僅為kbps等級。
  • 傳輸距離 (Range):
    指最大有效通訊距離,LoRaWAN可達數公里,而NFC僅數公分。
  • 功耗 (Power Consumption):
    指運作所需的能量,對電池供電設備至關重要;Zigbee和LoRaWAN的功耗極低,而Wi-Fi則相對較高。

除了上述三者,網路拓撲(Network Topology)也是一個決定性的特性,拓撲描述了網路的結構,如星狀(Star)、網狀(Mesh)、樹狀(Tree)和星狀-星狀(Star-of-Stars)等,它直接影響網路的可靠性、可擴展性和功耗。

網狀網路是建構穩健、低功耗網路的關鍵技術,但它本身也引入了可靠性與功耗/延遲之間的權衡,在一個簡單的星狀網路中,終端裝置必須在中央集線器的直接通訊範圍內,一旦連結被阻擋,通訊即告失敗;網狀網路(如Zigbee和藍牙Mesh)透過允許節點為其他節點中繼訊息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為數據到達閘道器創建了多條冗餘路徑,這大大提高了容錯能力和網路覆蓋範圍;然而,要成為一個中繼節點(或稱「路由器」),該節點必須「永遠在線」或頻繁監聽,這使其功耗遠高於大部分時間處於休眠狀態的終端裝置。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網狀網路協定引入了「裝置角色」的概念:由少數市電供電的「路由器」節點構成網狀骨幹,而大量電池供電的「終端裝置」則只連接到最近的路由器並在大部分時間保持休眠;此外,網狀網路中的每一次「跳躍」(hop)都會增加延遲,這使得它非常適合非時間關鍵型的感測器數據(如溫度更新),但對於需要即時控制的應用則帶來挑戰;這也解釋了為何藍牙Mesh等協定會引入「朋友節點」(Friend Node)來為低功耗節點(LPN)緩存訊息,從而精確地管理這種功耗與延遲的權衡。

其他重要指標還包括:

  • 延遲 (Latency):
    數據傳輸的延遲時間,對即時應用(如工業控制、AR/VR)至關重要。
  • 可擴展性 (Scalability):
    在單一網路中支援大量裝置的能力,Zigbee和LoRaWAN在這方面表現出色。
  • 安全性 (Security):
    加密與認證機制,對所有應用都至關重要。

關鍵技術堆疊深度解析

Wi-Fi (IEEE 802.11):高傳輸量標準

Wi-Fi的發展歷程是一部不斷追求更高速度、更高效率和更強連接能力的歷史,從最初僅2 Mbps的802.11標準,到如今支援數Gbps的Wi-Fi 7(802.11be),其演進的核心策略已從單純提升單一使用者的峰值速度,轉向優化多使用者網路的整體效率與確定性,這直接回應了物聯網和高密度企業環境的挑戰。

演進與標準

Wi-Fi的每一代標準都在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

  • 早期標準 (802.11b/a/g):
    奠定了2.4 GHz和5 GHz頻段的基礎,速率從11 Mbps提升至54 Mbps。
  • Wi-Fi 4 (802.11n):
    於2009年推出,首次引入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並支援雙頻段運作,將理論速率大幅提升至600 Mbps。
  • Wi-Fi 5 (802.11ac):
    於2013年推出,專注於5 GHz頻段,引入了更寬的頻道(最高160 MHz)和下行多使用者MIMO(DL MU-MIMO),理論速率超過1 Gbps。
  • Wi-Fi 6/6E (802.11ax):
    於2019-2021年推出,是一次革命性的升級,它引入了正交分頻多重接取(OFDMA)和目標喚醒時間(TWT),目的在提高高密度環境下的網路效率和降低IoT裝置功耗,Wi-Fi 6E更將運作頻段擴展至全新的6 GHz。
  • Wi-Fi 7 (802.11be):
    於2024年推出,進一步將頻道寬度擴展至320 MHz,引入4096-QAM調變和多重連接模式(MLO),目的在提供極高傳輸量和確定性的低延遲,瞄準AR/VR、工業自動化等前瞻性應用。

物理層 (PHY)

  • 頻段:
    Wi-Fi利用2.4 GHz(覆蓋廣但干擾多)、5 GHz(速度快但穿透力弱)和6 GHz(容量大、干擾極少)三個頻段來平衡覆蓋與性能。
  • 調變技術:
    從早期的直接序列展頻(DSSS)和跳頻展頻(FHSS),演進到現代標準普遍採用的正交分頻多工(OFDM),為了提升數據速率,Wi-Fi不斷採用更高階的正交振幅調變(QAM),如Wi-Fi 5的256-QAM、Wi-Fi 6的1024-QAM,以及Wi-Fi 7的4096-QAM,每一代都顯著增加了單一符號所能承載的位元數。
  • 頻道架構:
    透過頻道捆綁(Channel Bonding)技術,將多個20 MHz的基礎頻道合併為40、80、160甚至320 MHz的更寬頻道,從而倍增數據傳輸量;在擁擠的2.4 GHz頻段,僅有3個互不重疊的20 MHz頻道,這也是該頻段干擾問題嚴重的原因之一。

網路架構與MAC層

  • 拓撲:
    最常見的是基礎設施模式(Infrastructure Mode),即所有用戶端裝置連接到一個中央的存取點(AP),此外也支援Ad-Hoc模式(點對點直接通訊)和現代的網狀網路(Mesh)模式。
  • 關鍵效率技術:
  • MIMO / MU-MIMO:
    利用多根天線同時收發多個數據流,極大地提升了傳輸量;而多使用者MIMO(MU-MIMO)則允許AP同時與多個裝置通訊,是提升網路總容量的關鍵。
  • OFDMA:
    作為Wi-Fi 6的核心技術,OFDMA將一個無線頻道細分為多個更小的資源單位(Resource Units, RUs),這讓AP能夠在一次傳輸中同時服務多個僅需少量數據的IoT裝置,極大地提高了頻譜利用效率,並降低了高密度環境下的延遲,這種從「一次服務一個」到「一次服務多個」的轉變,是Wi-Fi應對IoT時代的關鍵策略。

性能剖析

  • 距離:
    室內典型覆蓋範圍約為20公尺,室外視線良好情況下可達100-150公尺,但受頻段、功率和障礙物影響顯著。
  • 功耗:
    傳統上,Wi-Fi被視為高功耗技術,不適合需要長效電池壽命的裝置,一個常規AP的功耗可在4W到22W之間;然而,Wi-Fi 6引入的目標喚醒時間(TWT)功能允許IoT裝置與AP協商喚醒時間,在其他時間進入深度睡眠,從而顯著降低了平均功耗,使Wi-Fi在某些IoT應用中變得更具可行性。

在企業與物聯網中的應用

  • 企業應用:
    Wi-Fi 6/7的OFDMA和MU-MIMO技術使其成為辦公室、學校、體育場館等高密度環境的理想選擇,能夠高效地處理數百台裝置的同時連線,WPA3安全標準則為企業網路提供了更強的加密和認證保護。
  • 物聯網應用:
    儘管歷史上功耗較高,Wi-Fi 6/7正成為高頻寬IoT應用的核心技術,如高清安全攝影機、視訊門鈴和車載系統;Wi-Fi 7的多重連接模式(MLO)和確定性延遲特性,更是瞄準了工業機器人、AR/VR和車聯網(V2X)等對性能要求極高的領域;MLO允許裝置同時使用多個頻段,不僅是為了速度,更是為了可靠性和低延遲;如果一個頻道出現擁塞,流量可以即時切換到另一個頻道,這種「確定性性能」對於不能容忍不可預測延遲的工業和即時應用至關重要。

表1:Wi-Fi標準演進摘要


Wi-Fi 世代

IEEE 標準

發布年份

頻段 (GHz)

最大頻道寬度 (MHz)

最大理論速率

關鍵調變/編碼

關鍵技術引入

Wi-Fi 1

802.11b

1999

2.4

22

11 Mbps

DSSS, CCK

-

Wi-Fi 2

802.11a

1999

5

20

54 Mbps

OFDM

OFDM

Wi-Fi 3

802.11g

2003

2.4

20

54 Mbps

OFDM

-

Wi-Fi 4

802.11n

2009

2.4, 5

40

600 Mbps

64-QAM

MIMO

Wi-Fi 5

802.11ac

2013

5

160

3.5 - 6.9 Gbps

256-QAM

MU-MIMO (下行)

Wi-Fi 6

802.11ax

2019

2.4, 5

160

9.6 Gbps

1024-QAM

OFDMA, MU-MIMO (上/下行), TWT

Wi-Fi 6E

802.11ax

2021

2.4, 5, 6

160

9.6 Gbps

1024-QAM

6 GHz 頻段擴展

Wi-Fi 7

802.11be

2024

2.4, 5, 6

320

46 Gbps

4096-QAM

Multi-Link Operation (MLO)

藍牙:無所不在的個人區域網路

藍牙的發展策略展現出一種「分化與專精」的趨勢,它首先分化為用於數據流傳輸的「傳統藍牙」和用於低功耗感測的「低功耗藍牙」,如今,它更在低功耗藍牙的基礎上,疊加了強大的架構(如用於控制的Mesh和用於廣播的Auracast),使其成為短距離無線技術領域一把功能高度多樣化的「瑞士軍刀」。

傳統藍牙 (BR/EDR) vs. 低功耗藍牙 (LE)

藍牙技術存在兩個主要分支,它們的設計目標和應用場景截然不同:

  • 傳統藍牙 (Bluetooth Classic - BR/EDR):
    專為需要持續數據流的應用而設計,如無線耳機的音訊串流、檔案傳輸等,它提供較高的數據速率(基本速率BR為1 Mbps,增強速率EDR可達2-3 Mbps),但功耗也相對較高(參考功耗為1W),其網路拓撲為Piconet(微網),採用主從(Master/Subordinate)架構。
  • 低功耗藍牙 (Bluetooth Low Energy - LE / Smart):
    於2010年推出,專為低功耗、短數據包傳輸的應用而設計,如穿戴式裝置、健康感測器、信標(Beacons)等,其功耗極低(約為傳統藍牙的1%至50%),能夠依靠一顆鈕扣電池運作數年之久,是物聯網領域的關鍵技術。

物理層 (PHY)

  • 頻段: 所有藍牙技術均在免授權的2.4 GHz ISM頻段上運作。
  • 展頻技術:
    藍牙採用跳頻展頻(FHSS)技術,傳統藍牙在79個頻道間以每秒1600次的速度進行偽隨機跳躍,而低功耗藍牙則在40個頻道間跳躍;這種快速跳頻機制能有效抵抗來自同頻段其他設備(如Wi-Fi)的窄頻干擾,這與Wi-Fi採用的DSSS或OFDM有著本質區別。
  • 調變方式:
    核心調變方式為高斯頻移鍵控(GFSK),為了在傳統藍牙中實現更高的EDR速率,額外引入了π/4-DQPSK和8-DPSK調變。

網路架構

  • 傳統藍牙:
    採用點對點的Piconet拓撲,由一個主設備連接最多七個從設備。
  • 低功耗藍牙 (LE):
    架構更為靈活,支援點對點、廣播(一對多)以及網狀(多對多)拓撲。
  • 藍牙網狀網路 (Bluetooth Mesh):
    這是疊加在BLE協定之上的一層,它不使用傳統的路由表,而是採用一種「管理式泛洪」(Managed Flood)的方式進行多對多通訊,訊息由網路中的節點進行中繼,以擴展覆蓋範圍和提高可靠性,為避免網路擁塞,該機制透過訊息快取(Message Cache)來過濾重複封包,並使用存活時間(Time-To-Live, TTL)欄位來限制訊息的跳躍次數。

性能剖析

  • 距離: 藍牙本身為短距離設計,網狀網路透過多跳中繼顯著擴展了其有效範圍,單跳距離根據環境和功率,可從30公尺到200公尺不等。
  • 功耗: 這是藍牙技術的核心差異點,傳統藍牙功耗較高,適用於需要持續傳輸的場景;BLE的功耗極低,適用於感測器應用;在Mesh網路中,擔任中繼的節點需要持續供電(「永遠在線」),而低功耗節點(LPN)可以與一個「朋友節點」(Friend Node)配對,由朋友節點為其緩存訊息,從而保持LPN的長效電池壽命。

藍牙音訊的未來:LE Audio與Auracast

  • LE Audio:
    這是一個建立在BLE之上的全新音訊標準,得益於其高效的LC3編解碼器,它能以比傳統藍牙音訊(基於SBC編解碼器)更低的功耗提供更高品質的音訊;此外,它還支援多重串流音訊(Multi-Stream Audio),為真無線立體聲(TWS)耳機帶來了更佳的同步體驗。
  • Auracast™ 廣播音訊:
    作為LE Audio的一項突破性功能,Auracast將藍牙從「一對一」的配對模式,轉變為「一對多」的廣播模式,一個音訊源(如手機、電視)可以向範圍內無限數量的接收器(如耳機、助聽器)廣播音訊,如同一個個人化的廣播電台。
  • 應用場景:
    Auracast的應用潛力巨大,包括機場和車站的公共廣播、會議的多語言同步翻譯、健身房和酒吧的靜音電視音訊分享,以及革命性的助聽系統,有望取代傳統的感應線圈系統,為聽損人士提供極大的便利。

表2:傳統藍牙、低功耗藍牙與藍牙Mesh比較


特性

傳統藍牙 (BR/EDR)

低功耗藍牙 (LE)

藍牙網狀網路 (Mesh)

主要用途

音訊串流、檔案傳輸

感測器、穿戴裝置、信標

智慧照明、樓宇自動化、資產追蹤

最大數據速率

2-3 Mbps

2 Mbps

~1 Mbps (基於LE)

功耗特性

較高

極低

節點功耗不一 (中繼節點高,終端節點低)

網路拓撲

點對點 (Piconet)

點對點、廣播

多對多 (網狀)

最大連接數

1對7

一對多 (理論上無限制)

數千節點 (理論32k)

延遲特性

較低

較低

依跳數而定,可能較高

關鍵特性

高數據傳輸量

極致省電、快速連接

網路自愈、大範圍覆蓋、高可靠性

Zigbee (IEEE 802.15.4):低功耗網狀網路標準

Zigbee是專為低功耗、低數據速率的無線控制與監測應用而設計的全球標準,它由連接標準聯盟(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 前身為Zigbee聯盟)維護,並以其強大、可擴展且具備自我修復能力的網狀網路而聞名。

標準化與宗旨

Zigbee的設計初衷是為嵌入式應用提供一種可靠、安全且電池壽命極長的無線解決方案,其協定堆疊建立在IEEE 802.15.4標準的物理層(PHY)和媒體存取控制層(MAC)之上,Zigbee的核心優勢在於其網路層,該層賦予了系統強大的路由和網路功能。

物理層 (PHY)

  • 頻段: Zigbee主要在全球通用的2.4 GHz ISM頻段運作,提供最高250 kbps的數據速率,此外,它也支援Sub-1 GHz頻段,如美洲的915 MHz(40 kbps)和歐洲的868 MHz(20 kbps),這些較低頻段提供了更佳的傳輸距離和穿透性。
  • 展頻與調變: Zigbee採用直接序列展頻(DSSS)技術,在2.4 GHz頻段,調變方式為偏移-正交相移鍵控(O-QPSK);在Sub-1 GHz頻段,則使用二元相移鍵控(BPSK)。

網路架構

Zigbee的網路架構是其最顯著的特點,支援星狀、樹狀和網狀拓撲,網狀網路拓撲尤其強大,具備以下優點:

  • 自我組織與自我修復:
    網路中的節點可以自動發現並連接,無需人工干預,當某個節點或路徑失效時,網路能夠自動重新配置路由,確保數據通過備用路徑傳輸,從而維持網路的穩定性與連續性。
  • 裝置角色: Zigbee網路定義了三種裝置角色,以優化網路性能和功耗:
  • 協調器 (Coordinator):
    每個網路中有且僅有一個,負責建立網路、設定參數、管理安全金鑰,是網路的核心。
  • 路由器 (Router):
    通常由市電供電,負責中繼數據封包,擴展網路覆蓋範圍並增強網路的穩健性。
  • 終端裝置 (End Device):
    通常由電池供電,功耗極低,它們不參與路由,只與其父節點(協調器或路由器)通訊,並可在不傳輸數據時進入深度睡眠模式以節省能源。

性能剖析

  • 距離: 單點傳輸距離視功率和環境而定,通常在10至100公尺之間,透過網狀網路的多跳中繼,其有效覆蓋範圍可以擴展至數百公尺甚至更遠。
  • 功耗: Zigbee以其極低的功耗而著稱,特別是終端裝置,其休眠電流可低至微安培(µA)等級,使得單顆電池的使用壽命可長達數年。
  • 可擴展性: Zigbee網路支援大規模部署,理論上單一網路可容納超過65,000個節點。
  • 安全性: Zigbee採用AES-128位元對稱金鑰加密,為網路層和應用層的數據傳輸提供強大的安全保障。

在自動化中的應用

Zigbee的低功耗、高可靠性和高擴展性使其成為智慧家庭和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理想選擇。

  • 智慧家庭: Zigbee是許多智慧家庭生態系統的核心技術,如飛利浦Hue智慧照明、三星SmartThings、亞馬遜Echo Plus等,它被廣泛應用於控制智慧燈泡、開關、門鎖、窗簾、感測器等裝置;開源家庭自動化平台Home Assistant的ZHA(Zigbee Home Automation)整合,允許使用者透過USB協調器直接控制來自不同製造商的Zigbee裝置。
  • 工業自動化:
    在工業環境中,Zigbee被用於建構無線感測器網路(WSN),以監測溫度、壓力、震動等製程參數,其應用還包括資產追蹤、智慧照明控制、能源管理以及樓宇自動化系統(BAS),能夠顯著提高營運效率、降低維護成本並增強安全性;西門子、洛克威爾自動化等工業巨頭都將Zigbee整合到其解決方案中。

Zigbee 技術匯總表

Zigbee 是一種基於 IEEE 802.15.4 標準的低功耗、低速率無線技術,其最大特色是強大的網狀網路能力。


項目

說明

主要標準

Zigbee Alliance / CSA (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基於 IEEE 802.15.4

頻段

2.4 GHz (全球通用), 915 MHz (美洲), 868 MHz (歐洲)

調變方式

O-QPSK (偏移四相相移鍵控) 搭配 DSSS (直接序列展頻)

傳輸距離

中短距離 (室內約 10-30 公尺,可透過 Mesh 節點延伸至數百公尺)

資料傳輸速率

低 (2.4 GHz 頻段為 250 kbps)

功耗特性

非常低 (休眠裝置功耗極低,電池壽命可達數年)

網路拓撲

網狀網路 (Mesh)、星狀拓撲 (Star)、樹狀拓撲 (Tree)。Mesh 為其核心優勢,具備自組網、自修復能力。

核心應用場景

  • 智慧家庭 (燈光、開關、窗簾、感測器)
  • 樓宇自動化
  • 工業控制與監測
  • 智慧電表

未來趨勢

與 Matter 整合: Zigbee 裝置可透過橋接器與 Matter 生態系互通,底層技術 Thread 與 Zigbee 師出同源,整合度高。

LoRaWAN:長距離LPWAN協定

LoRaWAN(Long Range Wide Area Network)是一種專為物聯網設計的低功耗廣域網路協定,其核心目標是利用LoRa物理層技術,以極低的功耗實現公里級的遠距離通訊,它由LoRa聯盟維護,目的在為需要廣域覆蓋、長電池壽命和低數據傳輸的應用提供標準化的解決方案。

LoRa聯盟與LPWAN使命

LoRaWAN的使命是解決傳統無線技術(如Wi-Fi、藍牙)覆蓋範圍有限,以及蜂巢式網路功耗和成本較高的問題,它專門針對那些分佈在廣大地理區域、數據傳輸不頻繁但對電池壽命要求極高的感測器和致動器應用。

物理層 (PHY):LoRa

LoRaWAN的物理層是基於Semtech公司專有的LoRa調變技術,這是一種源於線性調頻展頻(Chirp Spread Spectrum, CSS)的技術。

  • 頻段: LoRaWAN運作在免授權的Sub-1 GHz ISM頻段,如歐洲的868 MHz、美洲的915 MHz和亞洲的433 MHz,使用這些較低頻段是其實現遠距離傳輸的關鍵,因為低頻訊號的繞射能力更強,穿透損耗更小。
  • 調變技術 (CSS): CSS透過產生一個頻率隨時間線性變化的訊號(即Chirp訊號)來對數據進行編碼,這種展頻技術使得訊號能夠在極低的訊噪比(SNR)下被解調,甚至在雜訊位準以下也能成功接收,從而極大地擴展了通訊距離。
  • 擴頻因子 (Spreading Factor, SF): LoRa定義了從SF7到SF12共六個擴頻因子,SF值越高,訊號在空中傳輸的時間越長(數據速率越低),但接收靈敏度越高,抗干擾能力越強,傳輸距離也越遠;反之,SF值越低,數據速率越高,但傳輸距離縮短;這種正交的SF允許在同一頻率上同時傳輸不同SF的訊號而互不干擾,相當於創建了虛擬頻道,增加了閘道器的容量。

網路架構:星狀-星狀拓撲

LoRaWAN採用星狀-星狀(Star-of-Stars)的網路拓撲,這是一種簡單而高效的架構。

  • 架構組成: 網路主要由終端裝置(End Devices)、閘道器(Gateways)和網路伺服器(Network Server)組成。
  • 通訊流程: 終端裝置透過單跳LoRa無線通訊將數據發送給一個或多個在其覆蓋範圍內的閘道器,閘道器本身不處理數據內容,僅作為一個透明的橋樑,將接收到的LoRa封包透過標準IP網路(如乙太網、Wi-Fi或蜂巢式網路)轉發至雲端的網路伺服器,所有網路的智慧和複雜性都集中在網路伺服器上,它負責數據解碼、安全檢查、去重、並透過最佳閘道器將下行訊息傳回給終端裝置。
  • 優點: 這種拓撲結構簡化了網路部署和管理,終端裝置無需與特定閘道器綁定,增加了網路的冗餘性和可靠性;然而,它不支援終端裝置之間的直接通訊(點對點或網狀),儘管標準拓撲是星狀,但已有研究和實作探索在LoRaWAN中引入混合式網狀拓撲,以解決特定場景下的覆蓋盲區問題。

性能剖析

  • 距離: 這是LoRaWAN最突出的優勢,在城市環境中,其覆蓋範圍可達2-5公里;在郊區或農村開闊地帶,可達15-20公里。
  • 功耗: LoRaWAN為極低功耗而設計,終端裝置在完成數據傳輸後即進入深度睡眠模式,電池壽命可長達10年以上。
  • 數據速率: 為了換取長距離和低功耗,LoRaWAN的數據速率非常低,通常在0.3 kbps到50 kbps之間,具體取決於擴頻因子和頻寬設定。
  • 裝置類別 (Class): LoRaWAN定義了三種裝置類別以平衡功耗和下行通訊延遲:
  • Class A (最低功耗): 終端裝置在上行傳輸後,會開啟兩個短暫的接收視窗等待下行訊息,這是功耗最低的模式。
  • Class B (平衡模式): 除了Class A的接收視窗外,還會透過從閘道器接收到的同步信標(Beacon),在預定的時間間隔開啟額外的接收視窗。
  • Class C (最低延遲): 終端裝置幾乎持續保持接收視窗開啟,功耗最高,但下行延遲最低。

大規模應用場景

LoRaWAN的獨特屬性使其在多個大規模物聯網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

  • 智慧農業: 在廣闊的農田中部署感測器,用於監測土壤濕度、溫濕度、作物生長狀況和家畜追蹤,這有助於實現精準灌溉、優化施肥、預防病蟲害,從而節約水資源、提高產量並降低成本。
  • 智慧物流與供應鏈: 透過在貨物、貨櫃或車輛上安裝LoRaWAN追蹤器,可以實現長距離、低成本的資產追蹤,在冷鏈物流中,還可以監測溫濕度,確保貨物品質與安全。
  • 智慧城市: LoRaWAN是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理想選擇,應用包括智慧停車、智慧垃圾桶管理、智慧路燈控制、空氣品質監測和公用事業(水、電、氣)的智慧抄表。

LoRaWAN (長距離廣域網路) 技術匯總表

LoRaWAN 是一種專為長距離、低功耗、低數據量物聯網應用設計的廣域網路技術。


項目

說明

主要標準

LoRa Alliance™ 制定 (LoRa 是物理層技術,LoRaWAN 是通訊協定)

頻段

Sub-GHz ISM 頻段 (例如 433/868/915 MHz,因地區而異)

調變方式

Chirp 展頻 (CSS),具備出色的抗干擾性與長距離傳輸能力

傳輸距離

非常長 (市區 2-5 公里,郊區可達 15 公里以上)

資料傳輸速率

非常低 (0.3 kbps - 50 kbps,速率與距離成反比)

功耗特性

極低 (針對電池供電設計,壽命可達 10 年以上)

網路拓撲

星狀的星狀 (Star-of-Stars):終端節點 -> 閘道器 -> 網路伺服器

核心應用場景

  • 智慧農業 (土壤、環境監測)
  • 智慧城市 (智慧水電表、垃圾桶監測、智慧停車)
  • 物流與資產追蹤
  • 環境與基礎設施監測

未來趨勢

  • 與衛星物聯網結合: 擴大全球覆蓋。
  • 韌體空中升級 (FUOTA): 方便遠端維護與更新。
  • 網路漫遊: 實現跨營運商的無縫連接。

NFC 與 RFID:近距離通訊技術

射頻識別(RFID)和近場通訊(NFC)是兩種密切相關的無線技術,它們都利用無線電波進行非接觸式數據交換,然而,NFC可以被視為RFID技術的一個高度特化、面向近距離安全互動的子集。

關係與區別

  • RFID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是一個更廣泛的技術範疇,目的在透過無線電波對物體進行自動識別和追蹤,一個基本的RFID系統由標籤(Tag)、讀取器(Reader/Interrogator)和後端數據處理系統組成。
  •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專為極短距離(通常小於幾公分)的通訊而設計,它基於高頻RFID標準,但增加了點對點通訊和卡模擬等更複雜的互動模式,核心區別在於,雖然所有NFC都是RFID,但並非所有RFID都是NFC。

物理層 (PHY) 與運作原理

  • 頻段:
  • RFID: 運作頻段非常廣泛,主要分為三類:
    • 低頻 (LF):
      125-134 kHz,穿透性好,但讀取距離短,數據速率低;常用於動物識別、門禁卡。
    • 高頻 (HF):
      13.56 MHz,是NFC所使用的頻段;讀取距離適中,應用廣泛。
    • 超高頻 (UHF):
      856-960 MHz,讀取距離最長,可達數公尺,數據速率快,常用於倉儲管理、供應鏈追蹤。
  • NFC: 專門運作在13.56 MHz的高頻頻段,並遵循ISO/IEC 14443等國際標準。
  • 運作原理:
    NFC和無源RFID主要利用電感耦合(Inductive Coupling)原理,讀取器產生一個交變磁場,當標籤進入該磁場範圍時,標籤內部的線圈天線會感應出電流,為其晶片供電並完成數據交換。
  • 電源:
  • 無源 (Passive) 標籤:
    沒有內建電源,完全依賴讀取器提供的能量來啟動,成本極低,是絕大多數RFID和NFC應用的選擇。
  • 有源 (Active) 標籤:
    內建電池,可以主動發射訊號,讀取距離可達100公尺以上,但成本較高,體積較大,常用於需要遠距離、即時追蹤的資產管理。

性能剖析

  • 通訊距離: 這是兩者最顯著的區別。
  • RFID:
    讀取距離從幾公分(LF)到數十公尺(UHF有源)不等。
  • NFC:
    距離被刻意限制在4-5公分以內,這種極短的距離是其安全性的基礎,因為它使得數據難以被遠程竊聽。
  • 通訊模式:
  • RFID:
    主要是單向通訊,即讀取器讀取標籤資訊,UHF RFID讀取器可以同時讀取數百個標籤(批量讀取)。
  • NFC:
    支援雙向通訊,一個NFC裝置可以同時扮演讀取器和標籤的角色,這使得裝置之間可以進行點對點(Peer-to-Peer)的數據交換,如分享聯絡人資訊或照片。
  • 數據速率:
    NFC的數據傳輸速率相對較慢(最高約424 kbps),不適合傳輸大檔案;UHF RFID的速率則要快得多。

技術應用
由於特性上的差異,RFID和NFC的應用領域涇渭分明:

  • RFID的應用:
  • 庫存與供應鏈管理: UHF RFID的遠距離和批量讀取能力使其成為倉儲、物流和零售業庫存盤點的理想工具,能極大地提高效率。
  • 資產追蹤: 在製造業和醫療領域,用於追蹤工具、設備和儀器。
  • 門禁控制: LF或HF RFID卡和鑰匙扣被廣泛用於建築物和車輛的門禁系統。
  • 動物識別: LF RFID植入式標籤用於寵物和牲畜的身份識別與追蹤。
  • NFC的應用:
  • 行動支付: 這是NFC最廣為人知的應用,Apple Pay、Google Pay等服務利用NFC的近距離和安全特性,實現了非接觸式支付。
  • 票務與交通: 用於公共交通卡、活動門票和登機證,乘客只需輕觸手機或卡片即可完成驗證。
  • 裝置配對與設定: 輕觸兩個支援NFC的裝置(如手機和藍牙喇叭),即可快速完成藍牙配對,免去了繁瑣的搜尋和密碼輸入過程。
  • 智慧海報與行銷: 在海報或產品上嵌入NFC標籤,使用者用手機輕觸即可快速拜訪網站、獲取優惠券或查看產品資訊。

NFC (近場通訊) & RFID (無線射頻辨識) 匯總表

這兩者技術相關,NFC 可視為 RFID 的一個特殊子集,專注於極短距離的安全互動。


項目

RFID (無線射頻辨識)

NFC (近場通訊)

主要標準

ISO/IEC 18000 系列

ISO/IEC 14443, 18092

頻段

低頻(LF)、高頻(HF)、超高頻(UHF)

僅高頻(HF): 13.56 MHz

傳輸距離

較長 (從數公分到 100 公尺以上)

極短 (通常小於 10 公分)

通訊模式

單向為主 (讀取器讀取標籤)

雙向 (讀/寫、點對點、卡片模擬)

功耗特性

分為需電源的「主動式」與由讀取器供電的「被動式」

裝置有電源,但可與被動式標籤或卡片互動

核心應用場景

  • 庫存管理
  • 物流追蹤
  • 門禁卡
  • 電子收費(ETC)
  • 行動支付 (Apple/Google Pay)
  • 交通票卡 (悠遊卡)
  • 快速藍牙配對
  • 電子名片/標籤

綜合、比較與應用

在深入探討了各項技術後,接下來將進行全面的綜合比較,以突顯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相對優劣,下表將所有關鍵技術的核心參數進行了並列,為系統架構師和開發者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決策參考框架。

一個工程師在設計物聯網產品時,必須在相互衝突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產品是否需要超長電池壽命?這指向Zigbee或LoRaWAN; 是否需要高數據傳輸率?這指向Wi-Fi; 是否需要成本低廉且無所不在?這指向藍牙LE; 是否需要極遠的傳輸距離?這指向LoRaWAN;下表允許設計者進行快速、多變量的權衡分析,從一開始就確保所選技術與核心產品目標一致,從而避免代價高昂的設計錯誤。

表3:非蜂巢式無線通訊技術總覽比較


特性

Wi-Fi 6/7 (IEEE 802.11ax/be)

藍牙 LE (Bluetooth 5.x)

Zigbee (IEEE 802.15.4)

LoRaWAN

NFC (ISO/IEC 14443)

主要標準

IEEE 802.11ax/be

Bluetooth SIG Core Spec

IEEE 802.15.4

LoRaWAN Specification

ISO/IEC 14443/18092

頻段

2.4/5/6 GHz

2.4 GHz

2.4 GHz, Sub-1 GHz

Sub-1 GHz

13.56 MHz

典型距離

< 100公尺

< 50公尺

< 100公尺 (網狀可擴展)

> 5公里

< 5公分

最大數據速率

9.6 - 46 Gbps

2 Mbps

250 kbps

~50 kbps

424 kbps

調變方式

OFDMA, 1024/4096-QAM

GFSK

DSSS, O-QPSK

CSS (Chirp Spread Spectrum)

ASK, FSK

網路拓撲

星狀、網狀

星狀、廣播、網狀

星狀、樹狀、網狀

星狀-星狀

點對點

功耗特性

高 (但具備低功耗模式)

非常低

極低

極低

無源/低

理想應用

高速數據、影音串流、企業網路

個人裝置、穿戴設備、音訊

智慧家庭、工業控制、感測器網路

遠距離感測、智慧農業、資產追蹤

安全交易、門禁控制、快速配對

物聯網生態系統與互通性

物聯網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單一技術的性能,更取決於不同技術如何協同工作,形成一個無縫的生態系統。

 物聯網使用案例的技術選擇

根據上表的比較,可以為特定的物聯網場景推薦最適合的技術:

  • 智慧農場的大範圍土壤感測器網路:
    LoRaWAN是唯一選擇,因其公里級的覆蓋範圍和長達數年的電池壽命能夠滿足在廣闊、無電源環境下部署的需求。
  • 單一建築內的智慧照明系統:
    Zigbee或藍牙Mesh是理想選擇,它們提供穩健、低功耗、低延遲的網狀網路,能夠可靠地控制數百個照明節點,並具備自我修復能力。
  • 家用高清無線安全攝影機:
    只有Wi-Fi能提供所需的高頻寬來傳輸即時的影音串流。
  • 穿戴式健康追蹤器:
    藍牙LE是標準選擇,因其極低的功耗和與智慧手機的普遍相容性。

應用層的興起:Matter協定

物聯網發展初期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是「協定戰爭」,一個智慧家庭中可能同時存在使用Wi-Fi、Zigbee和藍牙的裝置,但它們彼此之間無法直接通訊,導致了供應商鎖定和糟糕的使用者體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Matter協定應運而生,Matter並非一種新的無線電技術,而是一個基於IP的應用層協定,它扮演著一種通用語言的角色,可以運行在現有的網路協定之上,主要是Wi-Fi和Thread(一種基於IEEE 802.15.4的低功耗網狀網路協定)。

其運作模式如下:一個Matter裝置可以根據其需求選擇底層的無線電技術 — 需要高頻寬的智慧顯示器使用Wi-Fi,而低功耗的門窗感測器則使用Thread;Matter層負責處理裝置的發現、安全認證和標準化的數據通訊,這確保了一個使用Thread的飛利浦Hue燈泡,可以被一個使用Wi-Fi的亞馬遜Echo音箱無縫地控制。

Matter的出現標誌著物聯網市場的成熟,競爭的焦點正從「哪種無線電最好?」轉向「哪個生態系統最無縫?」,底層的物理和MAC層(Wi-Fi、Thread)正逐漸成為商品化的基礎設施,而價值則向上轉移至應用層和使用者體驗,這一轉變由蘋果、谷歌、亞馬遜等行業巨頭共同推動,他們意識到碎片化的生態系統阻礙了市場的整體發展,因此在連接標準聯盟(前身為Zigbee聯盟)的框架下合作開發了Matter。

共存與干擾

2.4 GHz頻段的擁擠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因為Wi-Fi、藍牙和Zigbee都在此競爭頻譜資源,主要的緩解技術包括:

  • 頻道規劃: 對於Wi-Fi網路,手動或自動選擇干擾最少的頻道。
  • 跳頻: 藍牙的自適應跳頻(AFH)技術能夠動態地識別並避開正在被使用的頻道。
  • 頻段分離: 最有效的策略是將不同技術部署在不同頻段,例如:將高頻寬的Wi-Fi流量遷移至5 GHz或6 GHz頻段,同時將低功耗的控制網路(如Zigbee或LoRaWAN)保留在Sub-1 GHz頻段。

策略建議與未來展望

部署決策框架

為專案選擇最佳的非蜂巢式技術時,應考慮以下關鍵驅動因素:

  • 若距離是首要考量: LoRaWAN是主要選擇。
  • 若功耗是關鍵限制: Zigbee、藍牙LE和LoRaWAN是首選。
  • 若需要高數據傳輸量: Wi-Fi是唯一選項。
  • 若成本和普及性是關鍵: 藍牙LE擁有最龐大的生態系統。
  • 若需要網路可擴展性和自我修復能力: Zigbee和藍牙Mesh表現出色。
  • 若目標是安全、簡單的近距離交易: NFC是為此而生的。

新興技術:非蜂巢式5G

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興技術是DECT-2020 NR標準,它被國際電信聯盟(ITU)認定為首個非蜂巢式5G技術。

  • 宗旨: 專為大規模物聯網(mMTC)和超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的工業應用而設計。
  • 技術: 採用現代無線電技術(如OFDM、HARQ),支援網狀和星狀拓撲,並在專用的全球頻譜(約1900 MHz)上運作,提供極低的干擾。
  • 意義: 這代表了一類全新的技術,目的在填補低功耗、低速率協定(如Zigbee/LoRaWAN)與高功耗、高速率協定(如Wi-Fi)之間的空白,精準地瞄準了要求嚴苛的工業物聯網市場。

結論

非蜂巢式無線通訊領域並非一場零和遊戲,而是一個由多樣化、專業化工具組成的生態系統,當前的趨勢是無線電技術本身走向更高度的專業化,同時由統一的應用層(如Matter)來管理由此產生的複雜性;未來,我們將看到這些技術更緊密地共存與互補,共同建構一個更智慧、更緊密連結的世界;從家庭自動化到工業4.0,從智慧城市到精準農業,非蜂巢式通訊將繼續作為數位轉型的基石,推動創新並釋放物聯網的全部潛力。

關於奧創系統

奧創系統科技的專業技術服務橫跨多個尖端領域,展現其深厚的技術底蘊與市場洞察力:

  • 航太國防應用: 提供無人載具、訓練模擬器、衛星幹擾防禦等關鍵系統。
  • 半導體量測設備: 涵蓋探針平臺、高溫壽命測試 (HTOL) 等方案。
  • 運動模擬平臺: 包含高精度六軸平臺與產業訓練模擬器。
  • 射頻 (RF) 測試儀器: 從訊號產生、分析到完整測試系統建置。
  • 光電影像模擬: 提供紅外線目標投影器、黑體校正源等專業設備。
  • 車用製造 與 衛星測試: 針對新興的車用雷達與低軌衛星產業提供測試方案。
  • 客製化系統:包含電波/電磁暗房建置與自動化軟體開發。

奧創系統科技不僅是設備供應商,更是能與客戶共同成長、持續創造雙贏的工程夥伴,以卓越的解決方案,驅動產業的創新力量。

參考資料

  1. www.lawinsider.com, https://www.lawinsider.com/dictionary/non-cellular-devices#:~:text=Non%2DCellular%20Devices%20means%20devices,a%20mobile%20air%20interface%20Standard.
  2. Non-Cellular Devices Definition | Law Insider, https://www.lawinsider.com/dictionary/non-cellular-devices
  3. CONNECTED LIVING: CELLULAR vs. NON-CELLULAR DEVICES | GSMA, https://www.gsma.com/solutions-and-impact/technologies/internet-of-things/wp-content/uploads/2015/02/Device-Management-MFORMATION.pdf
  4. IEEE 802.11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EEE_802.11
  5. IEEE 802.15.4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EEE_802.15.4
  6. A Study of LoRa: Long Range & Low Power Network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PMC,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038744/
  7.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paring RF and Cellular - Digi International, https://www.digi.com/blog/post/wireless-communication-comparing-rf-and-cellular
  8. Wi-Fi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Fi
  9. 如何確保物聯網裝置在理想環境下運作- 尋找及判斷干擾, https://keysight.zinfi.net/concierge/OEMs/keysight/wwwcontent/resourceshowcasech/ebooks/RotatingBanner/pdf/6-5992-3467.pdf
  10. How Does Bluetooth Work - Electronics Notes, https://www.electronics-notes.com/articles/connectivity/bluetooth/how-bluetooth-works.php
  11. IEEE 802.15.4 - LDAPWiki, https://ldapwiki.com/wiki/Wiki.jsp?page=IEEE%20802.15.4
  12. 2 Overview of LoRaWAN Protocol - Microchip Online Docs, https://onlinedocs.microchip.com/oxy/GUID-496BDDB4-5627-433D-AB86-83A218578BF1-en-US-2/GUID-FE9577BE-34F7-4B13-92C7-599ADE375238.html
  13. Understanding the Limits of LoRaWAN - arXiv, https://arxiv.org/pdf/1607.08011
  14. RFID vs NFC | CDW, https://www.cdw.com/content/cdw/en/articles/networking/rfid-vs-nfc.html
  15. Different Wi-Fi Protocols and Data Rates - Intel, 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support/articles/000005725/wireless/legacy-intel-wireless-products.html
  16. Wi-Fi Channels, Frequency Bands & Bandwidth - Electronics Notes, https://www.electronics-notes.com/articles/connectivity/wifi-ieee-802-11/channels-frequencies-bands-bandwidth.php
  17. Bluetooth-WLAN Coexistence - MATLAB & Simulink - MathWorks, https://www.mathworks.com/help/wlan/ug/bluetooth_wlan_coexistence.html
  18. Comparison of Bluetooth BR/EDR and Bluetooth LE Specifications ..., https://www.mathworks.com/help/bluetooth/gs/comparison-of-bluetooth-bredr-and-bluetooth-le.html
  19. Zigbee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igbee
  20. Wi-Fi Standards: IEEE 802.11ac, 802.11ax, and Wireless Internet Standards | Dell Slovenia, https://www.dell.com/support/contents/en-si/article/product-support/self-support-knowledgebase/networking-wifi-and-bluetooth/wi-fi-network-standards-overview
  21. Clarifying IEEE 802.11 Standards - Horizon Powered, https://horizonpowered.com/clarifying-ieee-802-11-standards/
  22. www.rcrwireless.com, https://www.rcrwireless.com/20250311/fundamentals/wi-fi-7-future-of-iot#:~:text=While%20Wi%2DFi%206E%20introduced,some%20regions%2C%E2%80%9D%20he%20said.
  23. Wi-Fi 7 vs. Wi-Fi 6/6E: What to Ask for Optimal Design | IoT For All, https://www.iotforall.com/wi-fi-7-vs-wi-fi-6-6e-what-to-ask-for-optimal-design
  24. Maximizing Range and Battery Life in Low-Cost Wireless Networks - Silicon Labs, https://www.silabs.com/documents/public/white-papers/Maximize-Wireless-Network-Range-and-Battery-Life.pdf
  25.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are two closely related glob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 - Jadak, https://www.jadaktech.com/wp-content/uploads/2022/08/The-differences-between-NFC-and-RFID-1.pdf
  26.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FC & RFID? - What is a Supply Chain | GS1 US, https://www.supplychain.gs1us.org/rfid/rfid-vs-nfc-what-is-the-difference
  27. Compliant and Seamless Hybrid (Star and Mesh) Network Topology Coexistence for LoRaWAN: A Proof of Concept - MDPI, https://www.mdpi.com/2076-3417/15/7/3487
  28. Power Consumption Analysis of a Wi-Fi-based IoT Device - ELECTRICA, https://electricajournal.org/Content/files/sayilar/86/62-70(2).pdf
  29. Wireless Topologies | Emerson, https://www.emerson.com/documents/automation/training-wireless-topologies-en-41144.pdf
  30. Bluetooth® Low Energy, Mesh and NLC - BubblyNet, https://bubblynet.com/bluetooth-ble-mesh-and-nlc
  31. What is Zigbee? Learn About Zigbee Wireless Mesh Technology | Digi International, https://www.digi.com/solutions/by-technology/zigbee-wireless-standard
  32. Bluetooth mesh concepts -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https://docs.nordicsemi.com/bundle/ncs-2.3.0/page/nrf/protocols/bt_mesh/concepts.html
  33. Q&A for Tech Talk Topic: Bluetooth Mesh - Silicon Labs, https://www.silabs.com/documents/public/presentations/q-a-tech-talks-bluetooth-mesh-software-and-tools.pdf
  34. Comparing Low-Power Mesh Networking Protocols: Why EpiSensor chooses Zigbee, https://episensor.com/low-power-mesh-networking-protocols-why-episensor-chooses-zigbee/
  35. Zigbee Network Topology Components & Device Connection Process - Granite River Labs, https://www.graniteriverlabs.com/en-us/technical-blog/zigbee-network-topology-device-process
  36. Bluetooth Low Energy Mesh: Applications, Considerations and Current State-of-the-Art - PMC - PubMed Central,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965677/
  37. How will Wi-Fi 7 support the future of IoT? - RCR Wireless News, https://www.rcrwireless.com/20250311/fundamentals/wi-fi-7-future-of-iot
  38. Advantages of ZigBee Mesh Network Topology: Brand Analysis_Product dynamics_Blog_, https://www.cdebyte.com/news/1165
  39. WiFi Standards Explained: Compare 802.11be, 802.11ac, 802.11ax and More - FS.com, https://www.fs.com/blog/80211-wireless-standards-explained-35.html
  40. Mastering Wi-Fi in Network Topology - Number Analytics,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mastering-wifi-network-topology
  41. Wi-Fi 7 Ramps Up for IoT | Bench Talk - Mouser Electronics México, https://www.mouser.mx/blog/wi-fi-7-ramps-up-for-iot
  42. What Wi-Fi 6 means for enterprise IoT applications | Farnell Norge, https://no.farnell.com/what-wi-fi-6-means-for-enterprise-iot-applications?ICID=I-CT-LP-TC-0000524-IOT_WIFI6_IOT_APPLICATIONS-FEB_22-WF2761159
  43. Breaking Down the Zigbee vs. WIFI Debate: A Professional Comparison - MOES, https://moeshouse.com/blogs/news/zigbee-vs-wifi
  44. A novel energy-saving method for campus wired and dense WiFi network apply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idle cycling techniques - Facets Journal, https://www.facetsjournal.com/doi/10.1139/facets-2023-0164
  45. Bluetooth® Classic testing - BR/EDR - Rohde & Schwarz, https://www.rohde-schwarz.com/ae/solutions/wireless-communications-testing/wireless-standards/bluetooth/bluetooth-classic-br-edr/bluetooth-classic-testing_251248.html
  46. Introduction to Bluetooth Device Testing - ni, https://download.ni.com/evaluation/rf/intro_to_bluetooth_test.pdf
  47. Bluetooth Mesh network topology and device roles.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Bluetooth-Mesh-network-topology-and-device-roles_fig2_331705499
  48. How Bluetooth LE Audio and Auracast Are Changing Hearing Aid Connectivity, https://www.theaudiologymethod.com/blog/bluetooth-auracast-hearing-aid-connectivity
  49. What Is LE Audio Auracast and How Does It Change Wireless Audio? - Avantree, https://avantree.com/blogs/auracast/what-is-le-audio-auracast-and-how-does-it-change-wireless-audio
  50. Bluetooth LE Audio and Auracast going mainstream will redefine wireless audio, https://blog.nordicsemi.com/getconnected/bluetooth-le-audio-and-auracast-going-mainstream-will-redefine-wireless-audio
  51. What Is Auracast Bluetooth and How Does It Transform Audio Sharing? - Avantree, https://avantree.com/blogs/auracast/what-is-auracast-bluetooth-and-how-does-it-transform-audio-sharing
  52. LE Audio for All – Auracast™ Takes Personal Audio into the Public Arena | Ezurio, https://www.ezurio.com/resources/blog/le-audio-for-all-auracast-takes-personal-audio-into-the-public-arena
  53. How Auracast and Bluetooth LE Will Change Hearing Aids - Soundly, https://www.soundly.com/blog/auracast-hearing-aids
  54. Bluetooth Low Energy Mesh Networks: A Survey - PMC - PubMed Central,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539726/
  55. Demystifying ZigBee and its Application - Control Engineering, https://www.controleng.com/demystifying-zigbee-and-its-application/
  56. IEEE 802.15.4 ZigBee - Keysight, https://helpfiles.keysight.com/csg/n7610b/Content/Main/IEEE%20802.15.4%20ZigBee.htm
  57. Zigbee Home Automation (ZHA) - Home Assistant, https://www.home-assistant.io/integrations/zha/
  58. Zigbee for Efficient Automation - Number Analytics,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zigbee-efficient-automation-mechatronics-control-systems
  59. Application of ZigBee for IoT in Industrial Automation Industry - GAO Tek, https://gaotek.com/applications-of-zigbee-for-iot-in-industrial-automation/
  60. LoRaWAN star-of-stars network topology, including visual representation...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LoRaWAN-star-of-stars-network-topology-including-visual-representation-of-the-various_fig1_354457633
  61. Alternative Chirp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for LPWANs - Vodafone Chair, https://www.vodafone-chair.org/pbls/ivo-bizon/Alternative_Chirp_Spread_Spectrum_Techniques_for_LPWANs.pdf
  62. A Tutorial on Chirp Spread Spectrum Modulation for LoRaWAN: Basics and Key Advance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2580029_A_Tutorial_on_Chirp_Spread_Spectrum_Modulation_for_LoRaWAN_Basics_and_Key_Advances
  63. Spreading Factors | The Things Network, https://www.thethingsnetwork.org/docs/lorawan/spreading-factors/
  64. Star-of-Stars Topology of the LoRaWAN Network.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Star-of-Stars-Topology-of-the-LoRaWAN-Network_fig1_354403860
  65. Chirp Spread Spectrum (CSS) : Lora Alliance | PDF | Wireless | Computer Science - Scribd,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586521513/LoRa
  66. Lorawan Can Save Farmers Money & Increase Yields | TEKTELIC, https://tektelic.com/expertise/smart-agriculture-devises-and-solutions/
  67. Top 5 Applications of LoRaWAN in Agriculture - OmniWOT Technologies, https://omniwot.com/iot-in-agricultre/top-5-applications-of-lorawan-in-agriculture/2446/
  68. 8 Applications of LoRaWAN: Beyond Technology with Smart Solutions, https://news.rakwireless.com/applications-of-lorawan/
  69. tektelic.com, https://tektelic.com/expertise/smart-agriculture-devises-and-solutions/#:~:text=LoRaWAN%20is%20a%20radio%20technology%20whose%20benefits%20are%20not%20limited,supply%2C%20and%20reducing%20production%20waste.
  70. LoRaWAN for IoT Ecosystem in Agriculture & Supply Chain - HashStudioz Technologies, https://www.hashstudioz.com/blog/lorawan-for-iot-ecosystem/
  71. US LoRa and LoRaWAN IoT Market: Powering Smart Cities and Rural Innovation, https://www.marketsandmarkets.com/blog/ICT/us-lora-lorawan-iot-market
  72. NFC vs RFID Systems: Differences, Applications, and Alternatives - Integra Sources, https://www.integrasources.com/blog/differences-between-rfid-and-nfc-systems-their-applications-and-alternatives/
  73. RFID vs NFC Technology - PrintPlast, https://www.printplast.com/rfid-vs-nfc-technology/
  74. 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ies, RFID vs NFC: What is the difference? - Omnitec Systems, https://www.omnitecsystems.com/omni/blog/rfid-vs-nfc-difference-techlogies-radio-frequency
  75. New smart home, what protocol should I use? Zigbee, zwave, Matter or other? -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r/homeautomation/comments/1eamwov/new_smart_home_what_protocol_should_i_use_zigbee/
  76.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tter and Thread?, https://www.matteralpha.com/explainer/difference-between-matter-and-thread
  77. What's non-cellular 5G and why you should know about it - DENA, https://www.designing-electronics.com/whats-non-cellular-5g-and-why-you-should-know-about-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