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空競賽:深入衛星通訊演進與產業生態
衛星通訊產業正經歷一場自1960年代地球靜止軌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GEO)確立以來最為深刻的典範轉移,這場變革由低地球軌道(Low Earth Orbit, LEO)巨型星座的崛起所驅動,徹底顛覆了產業的技術基礎、商業模式與競爭格局,本文目的在提供一份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分析,深入探討衛星通訊的最新發展沿革與產業生態。
文中首先回顧了從亞瑟·克拉克的理論構想到GEO衛星主導數十年的歷史,分析其技術特性如何塑造了一個高資本門檻、寡占的市場結構;接著,將焦點轉向當前的技術革命,深入剖析四大關鍵驅動力:LEO星座帶來的前所未有的低延遲與全球覆蓋;高通量衛星(High-Throughput Satellite, HTS)技術透過頻率複用大幅提升頻寬、降低每位元成本;軟體定義衛星(Software-Defined Satellite, SDS)賦予星載資產在軌重構的靈活性,將其從固定硬體轉變為可進化平臺;以及衛星直連手機(Direct-to-Device, D2D)技術與3GPP標準的融合,預示著衛星與地面行動通訊兩大產業的歷史性交匯。
與此同時,地面段的創新同樣至關重要,地面段即服務(Ground-Segment-as-a-Service, GSaaS)的虛擬化與雲端化,以及相位陣列天線使用者終端的發展,正共同解決系統瓶頸,降低接取門檻。
在產業生態方面,本文分析了以SpaceX (Starlink)、Eutelsat OneWeb及Viasat為代表的主要營運商之間不同的戰略佈局,探討了從傳統航太巨擘(如Airbus、Thales Alenia Space)到新興勢力之間,衛星製造與發射服務領域的劇烈變革,文中亦特別以台灣的太空計畫為案例,分析其如何利用既有的資通訊產業優勢,在國家戰略自主與切入全球供應鏈之間尋求定位。
最後,文中評估了產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包括日益擁擠的太空軌道、頻譜資源的爭奪、太空垃圾的威脅,以及支撐這一切所需的天文數字級資本支出與尚待驗證的商業模式可行性;衛星通訊的未來將是一個多軌道、多層次、軟體定義的混合網路形態,對於各國政府、投資者及產業鏈中的企業而言,能否洞察此番變局背後的驅動力與挑戰,並制定相應的戰略,將是贏得這場新太空競賽的關鍵。
衛星通訊的演進軌跡
衛星通訊的發展史,是一部從理論的星火到遍佈太空的全球基礎設施的宏偉史詩,其演進路徑並非線性,而是由幾個關鍵的技術與經濟典範所定義,從地球靜止軌道(GEO)的建立,到非地球靜止軌道(NGSO)的復興與崛起,這條軌跡不僅反映了技術的進步,更揭示了其背後商業邏輯與地緣戰略的深刻變遷。
從理論到地球靜止軌道的統治:克拉克帶時代
衛星通訊的理論基石可追溯至1945年,當時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無線世界》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了在距離地球約35,786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上部署三顆衛星,即可實現全球無線電覆蓋的革命性構想,這一軌道後來被命名為「克拉克帶」,為後續半個多世紀的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早期的太空探索為此理論的實現鋪平了道路,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Sputnik 1),其搭載的無線電發射器向地球傳回了訊號,標誌著太空通訊時代的開端;隨後的幾年,美國透過SCORE衛星(1958年)首次實現了語音訊號的儲存與轉發,並利用Courier 1B衛星(1960年)完成了首次主動中繼通訊,這些都是將衛星從被動反射體轉變為主動通訊節點的關鍵步驟。
然而,真正奠定GEO統治地位的,是1963年休斯公司發射的Syncom 2及其升級版Syncom 3,Syncom 3是世界上第一顆真正意義上的靜止軌道通訊衛星,它與地球自轉同步,從地面上看彷彿靜止在天空中,這一特性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優勢:地面天線只需一次性對準衛星,無需複雜昂貴的追蹤系統,極大地簡化了地面設施並降低了成本。
這種技術特性直接催生了其商業模式與產業結構,GEO衛星體積龐大、造價高昂,且發射至高軌道的成本極高,但單顆衛星即可覆蓋廣闊的地理區域(例如一個大洲),這種「高資本支出、低衛星數量」的模式,天然地適合由國家支援的實體或大型國際組織來運營;因此,在數十年的時間裡,衛星通訊市場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寡占格局,由Intelsat、Eutelsat等巨頭主導,其主要業務集中在利潤豐厚的領域,如國際長途電話中繼、電視訊號廣播等,進入門檻極高,有效排除了潛在的顛覆性競爭;從1980年代日本的CS-2a、中國的東方紅二號到法國的Télécom 1A,各國相繼發射自己的GEO通訊衛星,更多是出於國家戰略與主權的考量,而非純粹的市場競爭,可以說,GEO的技術架構與其所塑造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是相輔相成的,共同定義了衛星通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表1:三大軌道系統比較
特性 | 地球同步軌道 (GEO) | 中地球軌道 (MEO) | 低地球軌道 (LEO) |
---|---|---|---|
軌道高度 | ~35,786 km | 2,000 - 20,000 km | 300 - 2,000 km |
訊號延遲 | > 600 ms (毫秒) | ~100 - 150 ms | < 50 ms |
單星覆蓋範圍 | 廣闊 (約1/3地球) | 較大 | 較小 |
所需衛星數 | 3-4顆可覆蓋全球 | 10-20顆 | 數百至數千顆 |
衛星壽命 | 15年以上 | ~10年 | 5-7年 |
發射與製造成本 | 高 | 中等 | 低 (單顆) |
主要應用 | 電視廣播、氣象、政府通訊 | 導航 (GPS, Galileo)、特定企業客戶 | 消費者寬頻、行動通訊、物聯網、金融交易 |
非地球靜止軌道(NGSO)的崛起:新邊疆的開拓
儘管GEO衛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固有的物理限制也日益凸顯,最大的問題在於其高達35,786公里的軌道高度所帶來的顯著訊號延遲,電磁波往返一次需要超過550毫秒,這對於語音通話尚可接受,但對於日益普及的互動式網際網路應用(如線上遊戲、視訊會議、遠端桌面)而言,這種延遲是難以忍受的;此外,受限於功率和頻譜,單個GEO衛星的總數據傳輸速率也面臨瓶頸。
在此背景下,業界將目光重新投向了更靠近地球的非地球靜止軌道(NGSO),主要包括中地球軌道(Medium Earth Orbit, MEO)和低地球軌道(Low Earth Orbit, LEO)。
MEO的高度介於LEO和GEO之間(約2,000至20,000公里),在延遲和覆蓋範圍之間取得了一種平衡,雖然早在1962年發射的Telstar衛星就是一顆MEO衛星,但其2.5小時的軌道週期使其無法提供連續服務,暴露了單顆NGSO衛星的根本缺陷,MEO最終在導航領域找到了殺手級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系統正是部署在MEO軌道,利用其特性實現了全球覆蓋與精準定位的結合。
真正的革命發生在LEO軌道,LEO衛星運行在距離地表僅數百至約1,200公里的高度,其最顯著的優勢是極低的延遲,可以比GEO快上30倍,達到與地面光纖網路相媲美的20-40毫秒水準;然而,單顆LEO衛星的覆蓋範圍極小,且在天空中高速移動,要實現無縫的全球覆蓋,唯一的解決方案是部署由數百甚至數千顆衛星組成的「星座」(Constellation),這些衛星像一個網狀網路(Mesh Network)一樣協同工作,透過衛星間鏈路(Inter-Satellite Links, ISL)互相通訊,確保地面用戶的訊號可以從一顆即將飛離視野的衛星無縫切換到下一顆升起的衛星。
這一轉變不僅是技術上的,更是哲學層面的,如果說GEO衛星系統是一個高度集中的「主機-終端」架構,那麼LEO星座則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散式的「網路」架構,這種架構的轉變,對整個產業生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衛星必須從過去的「精雕細琢」變為「大規模量產」,發射服務必須變得極其廉價和高頻;地面使用者終端必須具備智慧追蹤和快速切換能力;正是這些系統性的變革,才為SpaceX的Starlink和Eutelsat OneWeb等新興巨頭的崛起創造了條件,它們憑藉全新的技術理念和商業模式,打破了傳統GEO寡頭的壟斷,開啟了衛星通訊的第二個時代 —一個由低軌星座定義的、目的在提供全球無縫寬頻網際網路的「新太空競賽」時代。
重塑太空層的技術顛覆者
當前衛星通訊產業的革命性變革,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技術突破共同驅動的,這些技術不僅僅是漸進式的改良,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衛星的設計、功能和應用方式,從而重塑了整個太空層的基礎設施;從LEO星座的網路化架構,到HTS技術對頻寬的指數級提升,再到SDS賦予衛星的在軌靈活性,以及D2D技術最終實現的無縫連接,這些顛覆者共同譜寫了新太空時代的技術篇章。
表2:關鍵核心技術:驅動產業變革的四大引擎
技術名稱 | 核心概念 | 帶來的好處 |
---|---|---|
高通量衛星 (HTS) | 利用多點波束 (Spot Beams) 技術和頻率複用 (Frequency Reuse) 模式,將覆蓋區域切分成數百個小區塊,如同地面蜂巢式網路。 | 總容量呈指數級成長(從Gbps到Tbps等級),大幅降低每位元的傳輸成本,使衛星寬頻得以普及。 |
軟體定義衛星 (SDS) | 將衛星的控制平面與資料平面分離,允許營運商透過地面上傳的軟體來重新設定衛星的功能、波束形狀、覆蓋範圍和功率分配。 | 極高的營運彈性,可即時應對市場需求或幹擾,延長衛星壽命,並能無縫融入更廣泛的軟體定義網路 (SDN)。 |
衛星直連手機 (D2D) | 讓標準的智慧型手機在沒有地面訊號的地方,能直接透過衛星進行緊急簡訊、語音甚至低速數據的通訊。 | 填補全球行動網路覆蓋的最後一哩路,潛在市場巨大。代表性合作為 蘋果與Globalstar、T-Mobile與Starlink。 |
地面設備創新 | 相位陣列/平板天線 (FPA): 取代傳統的碟盤天線,透過電子方式控制波束,可同時追蹤多顆LEO衛星,實現無縫切換。 地面站雲端化 (GSaaS): 將地面站功能虛擬化,提供「地面站即服務」,降低用戶進入門檻。 |
降低用戶端設備的尺寸、成本和複雜度,是LEO衛星寬頻服務能否普及的關鍵。 |
LEO星座典範:架構、優勢與挑戰
LEO星座是當前衛星通訊革命的核心。其架構與傳統GEO系統截然不同,它並非依賴單一高功率衛星,而是透過部署一個龐大的衛星網路來提供服務。
LEO星座由位於數百至1,200公里高度軌道上的大量衛星組成,例如,SpaceX的Starlink計畫在其第二代星鏈系統中部署近30,000顆衛星,而Eutelsat OneWeb的初始星座則由超過630顆衛星構成,這些衛星形成一個相互連接的網狀網路,透過衛星間鏈路(ISL)實現數據在太空中直接路由,最終透過地面閘道站與全球網際網路連接。
LEO星座最核心的優勢是其無可比擬的低延遲。由於軌道高度低,訊號傳播時間大幅縮短,Starlink的延遲可低至20-40毫秒,OneWeb則在70毫秒以下,這對於視訊會議、線上遊戲、金融交易等即時性要求高的應用至關重要,其次,LEO星座能夠實現真正的全球覆蓋,將高速網際網路服務延伸至光纖和行動網路無法觸及的偏遠農村、海洋、極地和飛行航線,解決「數位落差」問題;此外,星座的網路化特性提供了高可靠性;當一顆衛星發生故障或脫離軌道時,其服務可以由網路中的其他衛星迅速接替,保障了服務的連續性。
然而,LEO星座的動態性也帶來了巨大的技術挑戰,首先是網路管理的複雜性,地面使用者終端必須在衛星高速飛越天際時,實現無縫的「衛星切換」(Handover),這比地面行動網路的基地台切換要複雜得多,因為它是在三維空間中以極高速度進行的;其次,傳統的網際網路傳輸控制協定(TCP)是為穩定、低錯誤率的地面網路設計的,LEO鏈路中較高的位元錯誤率和不斷變化的往返時間,會讓TCP協定誤判為網路擁塞,從而大幅降低傳輸速率,導致效能下降;因此,LEO星座的成功與否,不僅僅是發射衛星的物理問題,更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大規模的網路工程和軟體演算法問題;營運商的真正核心競爭力,在於其管理這個龐大、動態的太空網路的軟體能力,包括路由演算法、流量工程以及針對衛星鏈路特性優化的客製化傳輸協定。
通量革命:高通量(HTS)與超高通量(UHTS)衛星
無論是在GEO還是LEO軌道,高通量衛星(HTS)技術的出現都極大地提升了單顆衛星的數據傳輸能力,是衛星寬頻服務得以普及的關鍵。
HTS的核心理念並非使用更寬的頻譜,而是在有限的頻譜資源內實現空間上的頻率複用(Frequency Reuse),傳統的固定服務衛星(FSS)使用單一的寬波束覆蓋廣闊的地理區域,這導致頻譜利用率低下,而HTS則採用多點波束(Spot Beams)技術,將覆蓋區分割成數十甚至數百個獨立的窄波束,每個波束的覆蓋範圍僅數百公里,這就像將一個巨大的泛光燈換成數百個可以獨立控制的聚光燈。
透過精心設計,不相鄰的波束可以使用相同的頻率和極化方式進行通訊,而不會產生嚴重幹擾,這種模式被稱為「頻率複用」,其效率可以用「頻率複用因數」來衡量,例如,業界常用的「四色覆蓋模式」(4-color pattern)將可用頻譜分成四組,分配給相鄰的四個波束,確保同頻波束之間有足夠的地理間隔,中國的中星16號衛星便採用了四色頻率複用結合左右旋極化複用的方式,使其在26個用戶波束間,同一頻率得以重複使用6至7次,極大地提升了頻譜效率。
頻率複用技術使得HTS的總容量比傳統FSS衛星高出20到100倍,2011年發射的GEO HTS衛星Viasat-1,其總容量高達140 Gbit/s,超過了當時北美地區所有商業通訊衛星的容量總和,這種容量的飛躍直接導致了每位元成本的急劇下降;傳統Ku頻段衛星頻寬的太空段成本可能高達每Gbps每月1億美元,而HTS則可將此成本降至300萬美元以下,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超高通量衛星(UHTS)的目標是將單顆衛星容量提升至太位元元(Terabit)級別。
這一技術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衛星通訊的商業模式,它將衛星服務從一個高價、小眾的市場(如電視廣播、政府專線),推向了能夠與地面網路競爭的大眾寬頻市場;然而,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HTS的點波束容量是地理固定的,如果某個波束覆蓋的是人口稀少的海洋或沙漠,其巨大容量就會被浪費,而覆蓋大城市的波束則可能迅速飽和;這種「供給與需求地理位置不匹配」的問題,催生了對更具彈性的衛星技術的需求,即軟體定義衛星。
敏捷性命令:軟體定義衛星(SDS)與在軌重構
軟體定義衛星(SDS)是應對HTS容量僵化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代表了衛星設計理念的又一次飛躍,其核心思想是將衛星的功能與其物理硬體分離,使其成為一個可在軌道上遠端程式設計和重新配置的靈活平臺。
SDS借鑒了地面IT領域的軟體定義網路(SDN)和軟體定義儲存(SDS)的概念,將衛星的控制平面(決定衛星如何工作)與數據平面(實際處理和轉發數據)解耦;傳統衛星的功能在發射前就由其硬體設計「固化」了,一旦上天便無法更改;而SDS則像一台太空中的伺服器,其功能由軟體定義,可以透過上傳新的軟體或應用程式(APP)來進行升級、修改甚至徹底改變。
SDS的關鍵能力在於其在軌重構性,營運商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遠端調整衛星的各項參數,例如:
- 波束整形與重定向:動態改變波束的形狀、大小和指向,將功率和容量從需求低的地區轉移到需求高的地區。
- 頻譜分配:靈活調整不同波束使用的頻率和頻寬。
- 通訊協定更新:支援新的通訊標準或安全協定,而無需更換硬體。
SDS的戰略價值是革命性的,它將衛星從一個發射後便不斷貶值的固定硬體資產,轉變為一個可以持續進化和創造價值的長期軟體平臺,這極大地降低了營運商的投資風險;一顆傳統HTS衛星的設計可能在發射後幾年就因市場變化而過時,而SDS則可以透過軟體升級來適應新的商業機會,其生命週期內的收入潛力遠超傳統衛星;更有甚者,一些SDS概念提出了「太空應用商店」的模式,允許協力廠商開發者為衛星開發和部署應用,這將徹底改變衛星的商業模式,使其從單純的「通訊管道」變為一個多功能的「太空運算平臺」。
連接的終極前沿:衛星直連手機(D2D)與3GPP NTN整合
衛星直連手機(Direct-to-Device, D2D)技術,目的在打破衛星通訊與地面行動通訊之間的壁壘,實現標準智慧型手機在沒有地面基地台訊號的情況下直接與衛星連接,這是實現「無所不在的連接」的終極目標。
D2D的初期應用主要集中在低速率的緊急求救簡訊和物聯網數據傳輸,蘋果在iPhone 14上推出的「衛星SOS緊急服務」是這一技術的首次大規模商業應用,它利用了Globalstar的LEO衛星網路,並在手機中整合了特製的射頻元件和軟體,Viasat和Skylo等公司也正積極佈局D2D網路。
要將D2D從利基的緊急服務推向大眾市場,實現標準化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負責制定全球行動通訊標準的組織3GPP,已經在其5G標準的第17版(Release 17)中正式納入了對非地面網路(Non-Terrestrial Networks, NTN)的支援,這表示未來的5G晶片和智慧型手機將原生支援衛星通訊功能,無需特殊硬體,為D2D技術的普及掃清了最大的障礙。(延伸閱讀:精準驗證 5G 非地面網路:深入探討衛星通道模擬測試)
D2D面臨巨大的技術挑戰。由於衛星距離遙遠且高速移動,手機必須能夠處理巨大的時序預補償(Timing Advance)和都蔔勒頻移(Doppler Shift),手機需要根據自身的精確位置和衛星的星曆表(位置和速度數據),主動預先調整其發射訊號的時間和頻率,才能被衛星正確接收。
D2D不僅僅是一項新功能,它預示著衛星通訊和行動通訊這兩個長期以來平行發展的巨大產業的歷史性融合。
- 對於行動網路營運商(MNOs)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他們可以透過與衛星營運商合作,將其網路覆蓋率從目前的人口密集區擴展到100%的地理區域,徹底消除訊號盲區,並提供全新的全球漫遊服務。
- 對於衛星營運商而言,這打開了一個擁有數十億用戶的龐大市場,其規模遠超以往任何時候。
然而,這種融合也帶來了顛覆性的威脅,MNOs是否會淪為衛星容量的簡單轉售商?像Starlink這樣垂直整合的巨頭,是否會與手機製造商直接合作,繞過MNOs,從而重塑整個電信產業的價值鏈?D2D的發展無疑將在未來幾年引發整個通訊領域的重大戰略重組。
現代化的地面段:革命的無名英雄
在衛星通訊的革命中,太空中的衛星星座吸引了絕大部分的注意力,但其潛力的完全釋放,離不開地面段(Ground Segment)的同步創新,地面段,包括閘道站、天線、數據機和網路管理系統,是連接太空與地球的橋樑,如今,這一領域正經歷著從硬體中心到軟體定義、從私有設施到共用服務的深刻轉型,成為這場革命中不可或缺的無名英雄。
從硬體到軟體:虛擬化與地面段即服務(GSaaS)
傳統的衛星地面站是典型的硬體密集型設施,由專用的數據機、伺服器和射頻設備構成,部署和升級成本高昂、週期漫長,形成了僵化的「硬體孤島」,現代化的地面段正在透過虛擬化和雲端化來打破這一困境。
虛擬化與軟體定義地面站(SDGs)
其核心趨勢是將傳統地面站中的大量專用硬體功能,轉化為在標準商用伺服器或雲端環境中運行的軟體,這種軟體定義地面站(SDGs)允許營運商透過遠端軟體配置,快速部署新服務、管理多個衛星和頻段,而無需進行昂貴的硬體更換,這不僅提高了網路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也大幅降低了資本支出(CAPEX)和營運支出(OPEX)。
地面段即服務(GSaaS)模式
基於虛擬化技術,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GSaaS應運而生,在這一模式下,衛星營運商無需自建昂貴的全球地面站網路,而是可以像訂閱雲端服務一樣,以「按次付費」或訂閱的方式,租用協力廠商供應商提供的全球地面站網路服務;GSaaS極大地降低了進入太空領域的門檻,使得小型企業、新創公司甚至學術機構,都能夠在不承擔巨大地面基礎設施投資的情況下,營運自己的衛星或星座,這正在實現衛星應用的「民主化」。
標準化的推動
要實現一個真正開放、靈活的地面段生態系統,互通性標準至關重要,由業界推動的DIFI(數位中頻互通性)標準,目的在定義射頻設備與數位系統之間的開放介面,打破不同供應商之間的專有壁壘,允許營運商混合搭配來自不同製造商的最佳設備,從而促進競爭、降低成本。
這種從硬體到軟體的轉變,其深層意義在於將衛星網路與地面雲端運算基礎設施無縫地融合在一起,地面站不再僅僅是一個接收訊號的天線,它正在演變為太空網路的邊緣數據中心,從衛星下載的數據(如地球觀測影像)可以立即在靠近地面站的雲端數據中心進行處理、分析(例如使用AI/ML演算法),並透過雲端供應商的全球網路進行分發;這將衛星營運商的業務,從單純提供「連接」,轉變為提供與AWS、Azure、Google Cloud等深度整合的、端到端的「數據處理與交付平臺」,創造了全新的價值鏈。
天線的演進:相位陣列與先進使用者終端的關鍵作用
如果說地面閘道站是網路的「心臟」,那麼使用者終端(User Terminal, UT)就是使用者接觸網路的「指尖」,其性能和成本直接決定了服務的品質和市場的普及度,特別是對於LEO星座,天線技術的革命是其成功的先決條件。
傳統的拋物面「碟形」天線透過機械轉動來追蹤衛星,不僅體積龐大、功耗高,而且無法跟上LEO衛星在天空中高速移動的步伐,更不用說在兩顆衛星之間進行快速切換;解決方案是相位陣列天線(Phased-Array Antenna),也稱為電子掃描陣列天線(Electronically Steerable Antenna, ESA),它由大量微小的天線單元組成,透過精確控制每個單元發射訊號的相位,可以在無需任何機械運動的情況下,以電子方式快速改變波束的指向。
相位陣列天線的優勢:
- 快速追蹤:能夠瞬間追蹤高速移動的LEO衛星,並在毫秒級內完成衛星切換,確保連線不中斷。
- 多波束能力:先進的相位陣列天線可以同時產生多個獨立的波束,同時與多顆衛星通訊,實現「先連後斷」(make-before-break)的無縫切換,或進行多路徑傳輸以加倍傳輸速率。
- 低剖面設計:由於沒有機械部件,天線可以設計成扁平的面板,非常適合安裝在飛機、輪船、火車和汽車等移動載具上,極大地拓展了衛星通訊的應用場景。
使用者終端的市場戰場
All.Space、ThinKom等公司正在開發能夠支援多軌道(LEO/MEO/GEO)、多頻段的先進智慧終端,然而,最大的挑戰在於成本,相位陣列天線技術曾長期局限於昂貴的軍事應用,如何將其成本降低到普通消費者可以接受的水準(例如Starlink終端的499美元),是一個巨大的製造和工程挑戰。
使用者終端已成為衛星產業競爭最激烈的戰場之一,因為終端通常是為特定網路設計的,一旦使用者購買了某個營運商的終端,就會被鎖定在其生態系統中,轉換成本極高;因此,能夠率先推出性能優越、成本低廉、易於安裝的多功能使用者終端的公司,將在市場競爭中建立起強大的護城河,這場關於終端的競賽,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發射衛星的競賽。
全球產業生態:一場競爭分析
衛星通訊產業的復興,催生了一個充滿活力但競爭異常激烈的全球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由幾個關鍵層面構成:在最頂端,是雄心勃勃的星座營運商,他們正在進行一場新的太空競賽;在其之下,是支撐這場競賽的衛星製造商和發射服務供應商,他們自身也面臨著從傳統模式到新興模式的巨大轉型壓力。
表3:最新產業生態:多元化的太空價值鏈
產業環節 | 主要參與者 (代表性) | 市場動態與趨勢 |
---|---|---|
衛星營運商 | LEO: Starlink, OneWeb, Amazon Kuiper GEO: Viasat, Eutelsat, SES, Hughes |
LEO星座以其低延遲優勢在消費、企業及行動市場快速擴張;GEO營運商則利用其廣覆蓋、高容量的優勢專注於廣播、政府及高價值固定寬頻市場。 |
衛星製造商 | Airbus Defence & Space, Thales Alenia Space, Maxar Technologies, Lockheed Martin, Northrop Grumman, SpaceX | 傳統巨頭面臨來自SpaceX等垂直整合者的挑戰,小型化、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產能力成為新的競爭核心。 |
發射服務商 | SpaceX, Arianespace, ULA, Rocket Lab | SpaceX 以其可回收的獵鷹9號火箭佔據市場絕對主導地位(2023年佔全球87%發射質量);Rocket Lab則在小型衛星發射市場表現突出。 |
地面設備商 | Hughes, ST Engineering iDirect, Comtech, 鐳洋科技 (Rapidtek) | 競爭焦點在於開發低成本、高效能的相位陣列使用者終端。 |
星座營運商:新太空競賽的主角
當前的衛星通訊市場,特別是LEO寬頻領域,正上演著一場巨頭之間的對決,各主要參與者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戰略路徑,塑造了多元化的競爭格局。
表4: 主要LEO與GEO星座營運商概覽
特性 | SpaceX (Starlink) | Eutelsat OneWeb | Viasat |
---|---|---|---|
主要軌道 | LEO | LEO | GEO (主力), LEO/MEO (擴展) |
衛星數量 (運行中/計畫中) | >3,500 / ~30,000+ | >630 / 700+ | 3 (ViaSat-3) + 既有GEO/MEO |
目標市場 | B2C (消費者寬頻), B2B (企業, 行動), B2G (政府, Starshield) | B2B (企業, 電信), B2G (政府), 行動 (航空, 海事) | B2C (消費者寬頻), B2G (政府), 行動 (機上WiFi) |
標稱性能 (速度/延遲) | 150-350 Mbps / 20-40 ms | 高達 150 Mbps / <70 ms | 高達 100 Mbps / >550 ms (GEO) |
核心戰略差異 | 垂直整合:自研、自製、自發射、自營運,直接面向終端客戶。 | 水準合作:與合作夥伴(Airbus, Arianespace等)共同構建生態,作為批發容量提供商。 | 混合軌道:利用強大的GEO HTS資產,同時向NGSO和D2D領域擴展,打造多層次網路。 |
SpaceX (Starlink):
作為當前的市場領導者,Starlink的成功根植於其極致的垂直整合戰略,從衛星設計、大規模製造,到利用自家可重複使用的獵鷹9號火箭進行低成本、高頻次的發射,再到直接向全球消費者、企業和政府(透過Starshield品牌)提供服務,SpaceX掌控了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這種模式賦予了其無與倫比的成本控制能力、技術反覆運算速度和市場部署節奏。
Eutelsat OneWeb:
相較之下,OneWeb選擇了一條B2B的水準合作道路,它專注於為企業、政府、航空公司和海事客戶提供批發的連接服務,而不直接與終端消費者競爭;在產業鏈上,OneWeb依賴合作夥伴:與Airbus成立合資公司製造衛星,與Arianespace和SpaceX等合作進行發射;在2023年與傳統GEO巨頭Eutelsat合併後,公司成為一個獨特的多軌道營運商,能夠提供結合LEO低延遲和GEO廣覆蓋的混合解決方案。
Viasat:
作為傳統GEO HTS領域的霸主,Viasat的ViaSat-1和ViaSat-2衛星在容量上曾是行業標竿,其當前戰略是透過部署由三顆太位元級(Terabit-class)衛星組成的ViaSat-3全球星座,來鞏固其在GEO市場的領導地位,同時積極探索LEO和D2D等新興領域,目的在構建一個能夠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混合網路架構。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略模式 — SpaceX的「自給自足」與OneWeb的「生態共建」— 之間的碰撞,是當前產業的核心看點,SpaceX模式的初始資本投入和風險更高,但長期利潤潛力也更大;OneWeb模式則更輕資產,能利用現有市場管道,但需要與合作夥伴分享利潤,且對終端客戶的控制力較弱,這場戰略博弈的最終结局,將深刻影響未來數十年衛星通訊產業的版圖。
製造骨幹:建造衛星的工廠
LEO星座的興起,正在迫使衛星製造業經歷一場從「手工作坊」到「現代化工廠」的革命性轉變。
傳統巨擘:
數十年來,全球衛星製造市場一直由少數幾家大型航太國防承包商主導,包括歐洲的Airbus Defence and Space和Thales Alenia Space,以及美國的Maxar Technologies、Lockheed Martin和Boeing,他們的核心專長是為政府和商業客戶量身打造高度複雜、高可靠性的大型GEO衛星,例如,Airbus是OneWeb衛星的主要製造商,Thales Alenia Space在軍用和商用衛星領域均有建樹,而Maxar則以其成熟的1300系列衛星平臺和高解析度地球觀測服務聞名。
向大規模生產的轉變:
LEO星座動輒數千顆衛星的需求,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製造模式,衛星製造必須從過去每年幾顆的「精雕細琢」,轉變為每天生產數顆的流水線作業,Airbus與OneWeb的合資工廠以及SpaceX位於華盛頓州雷德蒙德的工廠,正是這一轉變的先驅,它們引入了自動化生產線、標準化模組和先進的供應鏈管理,將汽車工業的量產理念應用於衛星製造。
這場變革堪稱衛星製造業的「汽車時刻」,傳統製造商的低產量、高利潤「訂製車」模式,正受到新進者高產量、低成本「量產車」模式的巨大衝擊,這迫使傳統巨擘必須進行痛苦但必要的轉型,要麼像Airbus一樣透過合資方式擁抱新模式,要麼就必須徹底改造自身的生產流程和供應鏈體系,以適應這個節奏更快、產量更高、成本更敏感的新時代。
發射瓶頸:通往軌道的關鍵業務
如果說衛星是車,那麼運載火箭就是路,發射服務作為將衛星送入軌道的唯一途徑,是整個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賦能者,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瓶頸。
SpaceX的絕對主導地位:
當前的全球商業發射市場,呈現出SpaceX一家獨大的局面,憑藉其可重複使用的獵鷹系列火箭,SpaceX不僅大幅降低了發射成本,還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發射頻率;據報導,2023年,SpaceX發射的質量佔全球入軌總質量的近87%。
傳統玩家的困境:
曾經的市場領導者,如歐洲的Arianespace,在SpaceX的價格競爭和自身新一代火箭Ariane 6的延期等多重壓力下,市場份額受到嚴重擠壓;美國的聯合發射聯盟(ULA)則長期專注於高利潤的政府發射任務,在商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聯盟號(Soyuz)火箭因國際制裁退出西方市場,進一步加劇了運載能力的短缺。
小型發射商的挑戰:
儘管有大量新創公司致力於開發小型運載火箭,以滿足小衛星的專屬發射需求,但迄今為止,只有Rocket Lab實現了穩定的商業發射節奏,其他公司則普遍面臨技術失敗、延期和破產的困境 34。
這種市場格局產生了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後果:SpaceX不僅是Starlink的營運商,更是整個LEO生態系統的守門人,它不僅能以比任何人都更快、更便宜的方式部署自己的星座,還掌握了其競爭對手的命脈,在當前運力短缺的背景下,包括OneWeb在內的競爭對手,都不得不成為SpaceX的客戶,付錢給自己最大的敵人來發射衛星;這種局面賦予了SpaceX無可比擬的市場情報、定價權,甚至是對整個產業部署節奏的控制力,可以說,SpaceX在發射領域的優勢,是其在衛星通訊競賽中最強大的護城河,其戰略重要性甚至可能超過其衛星技術本身。
國家雄心:台灣太空計畫案例分析
在全球新太空競賽的浪潮下,許多國家正積極佈局,目的在確保國家通訊韌性、掌握關鍵技術並培育本土太空產業,台灣的低軌通訊衛星計畫,正是在此背景下推動的國家級戰略,其目標不僅是建立一套衛星系統,更是藉此催化整個產業鏈的升級與轉型。
「台版星鏈」戰略:目標、預算與時程
由國家太空中心(Taiwan Space Agency, TASA)主導的低軌通訊衛星發展計畫,被外界稱為「台版星鏈」,其核心目標並非與Starlink等全球巨頭進行商業競爭,而是著眼於戰略自主和產業發展。
表5: 台灣低軌通訊衛星計畫(TASA)概覽
項目 | 內容 |
---|---|
計畫目標 | 建立自主低軌通訊衛星網路,確保國家通訊韌性;為本土產業「練兵」,帶動上下游供應鏈發展。 |
主導機構 | 國家太空中心 (TASA) |
計畫預算 | TASA匡列近新台幣25億元,用於研製4顆低軌通訊衛星(包含設計、製造、測試與發射)。 |
關鍵時程 | - 2027年:發射首顆B5G實驗衛星1A。 - 2029年起:陸續發射4顆更先進的低軌通訊衛星。 |
衛星數量 | 2顆B5G實驗衛星 + 4顆後續通訊衛星。 |
技術焦點 | - Ka頻段寬頻通訊 - 衛星切換(Hand-Over)技術 - 星間光通訊(Inter-Satellite Links, ISL) - 支援6G NTN地面設備驗證 |
該計畫的戰略意圖清晰地體現在其設計中,首先,從規模上看,初期4顆衛星的規劃遠不足以提供連續的區域覆蓋,這表明其首要目的並非商業服務,而是技術驗證與能力建構,計畫目的在驗證星間切換、星間光通訊等下一代星座網路的關鍵技術,為台灣產業累積寶貴的飛行履歷和實戰經驗。
其次,從執行方式上看,計畫明確規定排除外國及含陸資成分的供應商參與投標,目的在將資源集中於扶植本土產業鏈,這是一項典型的產業政策工具,其核心邏輯是:透過國家級計畫作為「出海口」,牽引國內廠商投入研發,從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自主可控的衛星供應鏈;因此,該計畫的成功與否,不應僅以商業營收來衡量,而更應以其在提升台灣產業技術能力、確保國家戰略安全方面的貢獻來評估,這是一個以國家力量為後盾,目的在「練兵」而非「爭利」的長期佈局。
培育本土供應鏈:憑藉資通訊優勢參與全球競爭
台灣發展太空產業的最大優勢,在於其世界頂尖的半導體、資通訊(ICT)和精密機械產業基礎,現代衛星,特別是軟體定義的LEO衛星,其核心是大量的先進電子元件,如射頻晶片、基頻處理器、波束成形晶片等,而使用者終端則本質上是一台高度複雜的通訊設備,這些恰好是台灣產業的強項。
台灣的太空發展策略正是立基於此,目的在將既有的ICT產業能量,延伸至高附加價值的太空領域,政府已將太空產業列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希望藉此打造新的「護國群山」;目前,台灣在地面設備領域已具備相當的競爭優勢,從使用者終端的天線、數據機,到閘道站的相關設備,台灣廠商擁有深厚的研發和製造經驗,TASA的衛星計畫,將進一步推動產業鏈向上游的衛星次系統和通訊酬載領域拓展,計畫中的通訊酬載開發藍圖,涵蓋了從基頻處理、射頻優化到相位陣列天線設計等關鍵環節,並明確指出各階段都需要產業合作共同開發。
從更宏觀的戰略角度分析,台灣在太空經濟中最可行的成功路徑,並非試圖從零開始打造一個能與Starlink匹敵的全球星座營運商 — 這需要台灣目前所不具備的巨額資本和低成本發射能力;相反,更具潛力的策略是成為全球太空產業的「TSMC」,即專注於自己最具優勢的環節,成為全球主要星座營運商不可或缺的關鍵零組件和次系統供應商。
這條路徑的邏輯在於:無論是SpaceX、Amazon還是OneWeb,他們的星座都需要數以萬計的衛星和數以百萬計的高性能使用者終端;這些設備的核心技術,如波束成形晶片、射頻前端模組、高性能數據機等,正是台灣ICT產業可以發力的領域,透過TASA計畫獲得太空級產品的設計和驗證經驗後,台灣廠商將有能力打入國際大廠的供應鏈,為全球所有主要的星座提供高價值的產品和服務,這是一種「水準專業化」而非「垂直整合」的策略,它能讓台灣在避免承擔營運全球星座的巨大風險的同時,分享到新太空經濟成長的最大紅利,TASA計畫,正是實現這一戰略轉型的催化劑和敲門磚。
克服逆風:關鍵產業挑戰
儘管衛星通訊產業前景廣闊,但其發展道路上依然充滿了嚴峻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僅來自於技術和市場,更源於物理空間的限制、國際法規的滯後以及商業模式的巨大不確定性,能否有效應對這些逆風,將是決定哪些企業能夠在這場競賽中最終勝出的關鍵。
擁擠的天空:監管、頻譜與碎片問題
隨著數以萬計的衛星被送入軌道,近地空間正變得前所未有的擁擠,這引發了一系列嚴峻的治理問題。
- 軌道與頻譜資源的爭奪:LEO軌道和通訊所需頻譜是有限的物理資源,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規定,這些資源的分配遵循「先登先佔、先佔永得」(first-come, first-served)的原則,這一規則極大地刺激了各方搶佔軌道位置和頻譜資源的「圈地運動」,跑得最快的公司(如SpaceX)能夠鎖定最優質的資源,而後進者則可能面臨無軌道可用或只能使用受幹擾頻段的窘境,這加劇了全球範圍內的競爭,並使得頻譜協調變得日益困難和漫長。
- 太空垃圾的威脅:巨型星座的部署,使太空垃圾(Space Debris)問題從一個長期隱憂變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脅,每一次衛星發射、每一次在軌部署,甚至每一次衛星壽命終結,都有可能產生新的碎片,這些碎片以極高速度運行,即使是微小的碎片也足以摧毀一顆正常運行的衛星;更嚴重的是,一次大型碰撞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即「凱斯勒症候群」),產生大量碎片雲,使得整個軌道層在未來數代人的時間裡都無法使用,儘管像OneWeb這樣的營運商已為其衛星設計了壽終主動離軌的能力,但目前仍缺乏全球統一的、具有約束力的太空交通管理和碎片清除規則。
- 滯後的國際法規:現有的國際太空治理框架,主要基於1967年冷戰時期制定的《外太空條約》,該條約主要規範國家的太空活動,禁止對外太空提出主權要求,但對於私營企業的商業活動、太空資源開採的合法性、以及商業衛星碰撞的責任界定等新問題,卻缺乏明確規定,在缺乏統一國際法規的情況下,各國開始制定自己的國內法(如美國的《空間商業發射競爭法》),這可能導致法律框架的碎片化和潛在的國際衝突。
當前的衛星產業正朝著一個潛在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場景發展,每個參與者的理性行為(盡可能多地發射衛星以搶佔資源)可能會共同導致太空環境的災難性破壞,在一個強有力的、可執行的國際治理體系建立之前,整個產業的長期可持續性,正懸於一線。
太空的經濟學:資本支出、投資回報與商業模式可行性分析
除了物理和監管挑戰,衛星通訊產業還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其商業模式的成功遠未得到保證。
- 巨額的資本支出(CAPEX):建立和營運一個全球衛星星座,是一項極其燒錢的事業,從衛星的研發製造,到數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發射,再到全球地面站的建設,前期資本投入動輒高達數百億美元,如此高的資金門檻是巨大的進入壁壘,即使是資金雄厚的公司也可能不堪重負,OneWeb在2020年就曾因資金耗盡而申請破產保護,後經重組才得以重生;地面段的投資同樣驚人,例如Viasat為其ViaSat-1衛星配套的地面分銷網路,其成本甚至超過了衛星本身。
- 激烈的價格戰:HTS和LEO星座的出現,向市場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頻寬供應,根據預測,全球HTS供應總量將在短短幾年內成長數倍,從2022年的約15 Tbps飆升至2026年的約62 Tbps,供給的爆炸性成長,不可避免地會引發激烈的價格競爭,從而壓縮營運商的利潤空間。
- 尚待驗證的需求:儘管供給側一片繁榮,但需求側的成長卻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產業分析師對未來寬頻需求的預測存在巨大差異,從樂觀到保守的估計相差數倍,如果最終市場需求無法消化如此巨大的新增供給,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產能過剩和價格崩盤,進而引發新一輪的產業洗牌。
綜合來看,當前的LEO星座熱潮,是一場由風險資本和戰略投資者支援的、對未來需求的巨大賭注,然而,這個需求尚未完全顯現,產業正處於一個不計成本搶佔市場份額的「圈地」階段,極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市場將進入一個殘酷的整合期,屆時,只有那些擁有最低成本結構、最強大融資能力、最有效分銷管道和最可行商業模式的營運商才能夠生存下來,這場競賽不僅比拼技術,更是一場關於資本效率和商業耐力的馬拉松。
戰略展望與建議
衛星通訊產業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十字路口,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打破傳統的市場邊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對於所有參與者而言,清晰地認識未來的發展方向並制定相應的戰略至關重要。
趨勢綜合:未來是混合、多軌道、軟體定義的網路
綜合前述分析,未來衛星通訊網路的發展將呈現以下幾個核心趨勢:
- 混合與多軌道成為常態:單一軌道(無論是GEO還是LEO)的解決方案將無法滿足所有應用需求,未來的網路架構將是一個無縫整合GEO、MEO和LEO衛星的混合體系,GEO衛星將繼續在廣播和對延遲不敏感的大容量數據傳輸中發揮作用;MEO衛星將在需要兼顧延遲和覆蓋的特定領域(如導航、部分企業應用)中佔有一席之地;而LEO星座將成為提供低延遲、全球覆蓋寬頻服務的主力,營運商的競爭力將取決於其有效管理和調度多層次網路資源的能力。
- 軟體定義一切:從衛星酬載到地面網路再到使用者終端,整個生態系統將全面走向軟體定義,這將賦予網路前所未有的靈活性、敏捷性和智慧化水準,營運商能夠動態地分配網路資源,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並透過軟體升級持續創造新的價值,這也表示,軟體開發和網路管理能力將成為比硬體製造更核心的競爭力。
- 與地面網路的深度融合:隨著3GPP NTN標準的普及和D2D技術的成熟,衛星網路將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而是會深度融入全球5G/6G行動通訊的大框架中,這將催生「衛星即服務」(Satellite-as-a-Service)的模式,為行動營運商、物聯網平臺和各行各業提供無處不在的連接能力。(延伸閱讀:5G 非地面網路如何驅動衛星鏈路損害與硬體迴路類比?)
關鍵成長領域分析
未來幾年,衛星通訊的成長將主要由以下幾個垂直領域驅動:
- 行動通訊(Mobility):這是目前最確定、成長最快的市場,包括為飛機提供機上Wi-Fi(In-Flight Connectivity)、為遠洋船舶和遊輪提供海上寬頻,以及為火車、卡車等陸地載具提供行動連接,這些市場對連接的穩定性和覆蓋範圍有剛性需求,且付費意願較高。
- 企業與政府(Enterprise & Government):包括為偏遠地區的企業(如礦業、能源)提供主用或備用網路,為政府和軍方提供安全、可靠的全球通訊(如Starlink的Starshield服務),以及為地面行動網路營運商提供偏遠地區的基地台回傳(Backhaul)服務。
- 消費者寬頻(Consumer Broadband):這是Starlink主攻的市場,潛在用戶規模巨大,但同時也面臨價格敏感度高、與地面網路(光纖、5G FWA)競爭激烈的挑戰。其主要機會在於地面基礎設施薄弱的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
- 物聯網(IoT)與D2D:這是一個潛力巨大但尚處於萌芽階段的市場。隨著D2D技術的成熟,數以億計的物聯網設備、感測器、甚至個人穿戴裝置,都可以透過衛星直接連接,應用場景涵蓋農業、物流、環境監測和個人安全等多個領域。
關於奧創系統
奧創系統科技 (Ultrontek) 是一家專業的訊號應用系統整合服務公司,以成為市場頂尖的訊號模擬與測試工程系統商為目標;公司總部位於台灣新北市,專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提供從概念到實現的全週期客製化解決方案,協助客戶應對最嚴苛的測試挑戰。
核心業務與價值主張
奧創系統科技的核心業務是提供高附加價值的工程整合服務,服務涵蓋初期諮詢、可行性研究、平臺評估、新舊技術整合,乃至最終的系統優化,公司立基於五大合作優勢:豐富的專案實績、整合新技術的卓越能力、協助客戶規避投資風險與節省時間的寶貴經驗、採用業界標準並客製非標方案的彈性,以及賦能客戶自主維護的完整技術轉移。
主要應用領域
奧創系統科技的專業技術服務橫跨多個尖端領域,展現其深厚的技術底蘊與市場洞察力:
- 航太國防應用: 提供無人載具、訓練模擬器、衛星幹擾防禦等關鍵系統。
- 半導體量測設備: 涵蓋探針平臺、高溫壽命測試 (HTOL) 等方案。
- 運動模擬平臺: 包含高精度六軸平臺與產業訓練模擬器。
- 射頻 (RF) 測試儀器: 從訊號產生、分析到完整測試系統建置。
- 光電影像模擬: 提供紅外線目標投影器、黑體校正源等專業設備。
- 車用製造 與 衛星測試: 針對新興的車用雷達與低軌衛星產業提供測試方案。
- 客製化系統:包含電波/電磁暗房建置與自動化軟體開發。
奧創系統科技不僅是設備供應商,更是能與客戶共同成長、持續創造雙贏的工程夥伴,以卓越的解決方案,驅動產業的創新力量。
參考資料
- 通訊衛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維琪百科
- 現代低軌衛星技術如何改寫太空競賽格局- Qorvo
- 基於高通量衛星技術特點的應用分析
- 頻段複用/多點波束加持高速率通訊衛星原理探秘
- High-throughput satellite - Wikipedia
- 星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低軌衛星通訊發展與傳輸層協定之挑戰 | Development of LEO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and Challenges of Transport Layer Protocols - 華藝線上圖書館
- OneWeb Minisatellite Constellation - eoPortal
- Our Network | OneWeb
- Eutelsat OneWeb Satellites - SATMARIN
- 從主要業者專利看手機直連衛星技術發展
- 什麼是軟體定義儲存(SDS)? | 聯想香港 - Lenovo
- Software Defined Satellite Networks - Aerospace Research Central
- A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in Satellite Network Architecture - AIP Publishing
- 軟體定義衛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太空產業與衛星通訊發展趨勢 - 科技發展觀測平臺- 國家實驗研究院
- Ground Segment Innovates to Enable the New Space Renaissance | March 2023
- Innovation at the ground segment – is it keeping up? by satelliteevolution - Issuu
- Satellite Gateway and Hub Technology Trends: Advancements and Innovations
- How Ground-Segment-as-a-Service supports next-generatio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 Navigating the Evolving Landscape of Satellite Ground Segment: Embracing New Trends and Technologies
- ThinKom Unveils New Q/V-Band Phased-Array Satellite Antennas for Next-Gen Constellations
- OneWeb -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 NewSpace Index
- Satellite fleet - Viasat
- Eutelsat OneWeb
- Bandwidth Wars: The High-Stakes Battle for High-Throughput Satellite Dominance (2025–2035) - TS2 Space
- Eutelsat OneWeb - Wikipedia
- Medium and Large Satellite Market Size, Share and Forecast 2032 - Credence Research
- Satellite Manufacturing Market Companies - SkyQuest Technology
- Satellites Market Size, Share, Industry Report - MarketsandMarkets
- Military Satellite Market Size, Share & Growth Analysis - 2032
- Maxar Intelligence & Maxar Space Systems
- Space | Airbus
- Space launch market competition - Wikipedia
- 台版星鏈來了!國家太空中心擬斥25億元:4顆低軌通訊衛星最快 ...
- 打造台版星鏈TASA擬斥25億攜業界發射低軌通訊衛星- 新聞中心
- 認識TASA - 國家太空中心
- 衛星通訊產業策略(SRB) 議題三、台灣廠商在低軌通訊衛星的技術發展藍圖
- 論壇、媒合會及展覽,協助會員掌握最新產業資訊與商機。協會並與TASA保持緊密合作,建立多元的活動機制與交流平臺,成為連結產學研界的重要橋樑。 - 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協會
- CHINA TECH COLUMN | 數萬近地衛星競逐太空,產業鏈條長、挑戰 ...
- Bulking Up the Business Case for GEO-HTS: An NSR Analysis - Sat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