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連接萬物的無形引擎:射頻積體電路技術演進與產業變革

連接萬物的無形引擎:射頻積體電路技術演進與產業變革

射頻積體電路(RF IC)是無線通訊技術的核心,其發展史與無線通訊產業的演進密不可分,共同譜寫了一部從類比語音走向數位互聯,再邁向萬物智慧時代的宏偉篇章,本文將針對RF IC的技術演進歷程及其引發的產業生態系統變革,進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接下來的討論將始於第一代行動通訊(1G)的類比時代,當時的RF電路主要由龐大的離散元件構成,功能單一且效率低下;隨著2G數位革命的到來,為了滿足更高的效能需求,以砷化鎵(GaAs)為代表的化合物半導體開始在功率放大器(PA)領域嶄露頭角,這也標誌著RF元件材料選擇的第一次重大分野;進入3G和4G時代,數據需求的爆炸性增長和頻段的急劇增加,催生了對更高整合度的強烈需求;前端模組(FEM)應運而生,將功率放大器、濾波器、開關等關鍵元件整合在單一封裝內,成為智慧型手機內部寸土寸金空間中的必然選擇,在此期間,CMOS技術憑藉其成本與整合優勢,在與GaAs的長期競爭中,透過封包追蹤(Envelope Tracking)等系統級創新,成功在手機PA市場佔據一席之地,重塑了技術競爭格局。

與此同時,RF產業的商業模式也發生了深刻變革;傳統的整合元件製造商(IDM)模式,雖然能夠實現製程與設計的深度優化,但其高昂的資本支出與較低的市場彈性,使其逐漸向「輕晶圓廠」(Fab-lite)策略轉變,取而代之的是無晶圓廠(Fabless)設計公司與專業晶圓代工廠(Foundry)的分工模式,特別是在化合物半導體領域,以穩懋半導體為代表的專業砷化鎵晶圓代工廠的崛起,為眾多Fabless RFIC設計公司提供了強大的製造後盾,極大地促進了產業的創新與競爭;高通(Qualcomm)透過其「RF360」策略,從數據機晶片延伸至完整的前端解決方案,展現了系統級整合的強大威力;而Qorvo、Skyworks、Broadcom等傳統RF巨頭,則憑藉在特定元件(如BAW濾波器)上的深厚積累,持續引領市場。

5G時代的到來,特別是毫米波(mmWave)頻段的引入,將整合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峰,由於毫米波頻段訊號傳輸損耗極高,天線封裝(Antenna-in-Package, AiP)技術成為必然選擇,它將天線與RFIC整合在同一封裝內,是物理定律驅動下的技術革命,同時,氮化鎵(GaN)因其在高功率、高頻率下的卓越性能,成為5G基地台PA的首選材料。

展望未來,RF IC的應用領域正從智慧型手機,迅速擴展至物聯網(IoT)、汽車雷達、低軌道(LEO)衛星通訊等新興市場,這些新應用對功耗、成本、可靠性及工作頻段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為RF IC產業開闢了新的增長曲線;而面向2030年及以後的6G通訊,其太赫茲(THz)頻段的願景,對半導體材料、元件效能、整合技術及測試方法都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總體而言,RF IC的發展是一部由通訊標準驅動,在材料科學、製程技術、電路設計與商業模式的持續互動與革新中,不斷追求更高性能、更小尺寸、更低功耗與更具成本效益的演進史。它不僅是無線連接的技術基石,更是驅動整個數位化社會前進的無形引擎。

奠基之路 - 從類比語音到數位數據 (1G-3G)

接下來將建立歷史背景,展示每一個無線通訊世代的基礎需求如何直接塑造RF IC的發展軌跡,從笨重的類比元件到數位時代的初步整合,這段歷程為現代RF技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行動通訊的黎明 (1G)

類比時代

第一代行動通訊技術(1G),自1983年起開始發展,標誌著蜂巢式通訊的商業化開端,與後來的數位通訊截然不同,1G是一個純粹的類比系統,其核心功能僅限於語音通話。

核心技術 - AMPS

1G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標準是先進動態電話系統(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該系統最初由貝爾實驗室開發,AMPS採用分頻多重接取(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DMA)技術,為每一次通話分配一個獨立的頻率通道,這種方式雖然原理簡單,但頻譜利用效率極低;儘管AMPS在當時已運用了相當的運算能力來處理頻率選擇、通話切換和計費等任務,但其類比本質決定了其技術的上限。

RF架構 - 離散且笨重

這個時代的RF硬體架構充分反映了當時半導體技術的局限性,當時的行動電話,如摩托羅拉著名的「大哥大」(Motorola DynaTAC 8000X),其內部RF電路板是由大量離散元件(Discrete Components)構成的,電路板上佈滿了獨立的放大器、濾波器、混頻器和振盪器等元件,這些元件通常工作在Sub-1GHz頻段,透過分析當時的電路板產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設計缺乏整合度,元件體積龐大,佈局分散,這種離散式架構直接導致了1G手機體積巨大、重量驚人,且功耗極高,電池續航力差。

時代的局限

1G技術的根本性缺陷為其被取代埋下了伏筆;首先,類比通訊的語音品質不佳,易受雜訊幹擾;其次,其安全性極差,訊號未經加密,導致通話容易被竊聽,手機號碼也容易被複製(俗稱「盜號」或「燒機」),造成嚴重的安全問題;最後,類比系統的網路容量有限,且通話中斷的情況頻繁發生,這些無法克服的缺點,共同催生了市場對更安全、更可靠、更高品質的數位通訊技術的強烈需求,為2G時代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數位革命與砷化鎵的崛起 (2G)

向數位化的轉變

從1G到2G的飛躍,是一次從類比調變到數位調變的根本性革命,1991年,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GSM)標準在芬蘭率先商用,標誌著行動通訊正式進入數位時代,這次轉變是行動通訊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數位化不僅透過加密技術大幅提升了通話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顯著改善了語音品質,還首次實現了數據服務的商業化,例如:短訊服務(SMS)、圖片訊息(MMS)以及早期的無線應用協定(WAP)上網。

RF元件分析

對2G時代手機的內部架構進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相較於1G時代在整合度上的顯著進步,以當時廣泛使用的SIMCom SIM900A模組為例,其拆解後可見內部包含一顆核心處理器(如意法·愛立信的G4851EL1)、外部記憶體晶片,以及一顆獨立的RF功率放大器/開關IC(如RFMD公司的RF7166),這可以看出2G時代的RF設計雖然仍採用多晶片架構,但功能模組化和整合度已遠超1G;對更複雜的2G/3G雙模手機(如Sony Ericsson W760i、Samsung SGH-i917)的拆解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其主機板上通常包含一顆核心基頻晶片組(如高通的QSD8250)、獨立的電源管理IC,以及一顆單獨的RF收發器(如RTR6285),這種架構將數位基頻與類比射頻部分清晰地分開,但各個RF功能區塊已開始走向模組化。

材料的轉折點 - 砷化鎵(GaAs)登場

2G通訊對RF元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作為發射鏈路核心的功率放大器(PA),其線性度和效率直接影響通訊品質和電池壽命,在當時,傳統的矽(Si)基半導體製程在高頻應用下的性能已捉襟見肘,難以有效滿足GSM標準的需求,這一技術瓶頸為化合物半導體的登場創造了歷史性機遇;砷化鎵(Gallium Arsenide, GaAs),作為第二代半導體的代表,憑藉其卓越的電子遷移率和高頻功率特性,能夠提供比矽元件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線性度,因此迅速成為2G手機PA的主流材料,這次材料選擇的轉變,標誌著RF元件製造領域的首次重大分化,開啟了以GaAs為主的化合物半導體在RF領域長達數十年的主導地位。

為行動寬頻鋪路 (3G)

速度的需求

約在1998年左右推出的第三代行動通訊技術(3G),其誕生的核心驅動力是市場對更快數據傳輸速率的渴求,用戶希望能隨時隨地接入網際網路、收發電子郵件,甚至進行視訊通話,這些新興應用對網路頻寬提出了遠超2G時代的要求,因此3G技術也被首次冠以「行動寬頻」(Mobile Broadband)的稱號。

RF複雜度的提升

為了實現更高的數據速率,3G標準(如WCDMA)採用了更複雜的調變技術,並且需要支援更多的通訊頻段以滿足全球漫遊的需求,這使得手機內的RF前端設計變得空前複雜,在一台小小的手機中,需要塞入對應不同頻段的多個PA、濾波器和開關,為了管理這種複雜性、縮小電路板面積並降低設計難度,RF元件供應商開始將多個獨立的RF元件整合到一個單獨的封裝中,形成了前端模組(Front-End Module, FEM)的雛形,這一整合趨勢,為日後智慧型手機中高度複雜的RF系統奠定了基礎。

智慧型手機的先驅

3G時代催生的RF解決方案,是在性能、功耗和尺寸之間進行精細權衡的產物,這些技術不僅支撐了第一波行動上網的熱潮,更重要的是,它們是2000年代末期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型手機(如iPhone)所需的高度複雜RF系統的直接技術前身,沒有3G時代在RF模組化和多頻段支援方面積累的經驗,智慧型手機的革命將無從談起。

歷史演進的深層剖析

對1G到3G的演進歷程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兩個核心的驅動邏輯,它們不僅解釋了過去,也預示了未來RF產業的發展方向。

其一,全球通訊標準的制定是驅動RF技術演進的根本性「強制函數」,RF IC的發展並非孤立的技術反覆運算,而是對通訊標準所定義的「問題」的直接「解答」;1G的AMPS標準簡單,其對應的RF硬體可以是笨重的離散矽元件;當2G的GSM標準要求更高的線性度和效率時,當時的矽製程無法滿足,這便「強制」產業採用了性能更優的GaAs材料來製造PA;隨後,3G的WCDMA標準帶來了更多的頻段和更高的數據速率,進一步增加了RF系統的複雜性,這又「強制」產業走向更高的整合度,催生了早期的RF模組,以將複雜的RF電路塞進日益輕薄的手機中;因此,通訊標準的每一次升級,都為RF IC產業設定了新的性能、成本和尺寸目標,直接引導了其技術路線圖。

其二,2G時代做出的材料選擇,產生了深遠的「路徑依賴」;在1990年代,為了滿足GSM的性能要求而選擇使用GaAs,這個看似當時最佳的技術決策,卻在隨後二十年裡深刻地塑造了整個RF產業的結構;它催生了一個獨立於主流矽基CMOS產業之外的、專門從事化合物半導體製造的生態系統,這包括了專門的GaAs晶圓、磊晶技術,以及後來的專業IDM廠(如RFMD、TriQuint)和代工廠(如穩懋);這種產業結構的分化,使得RF PA等高性能元件的發展軌跡與基頻、處理器等數位晶片的發展軌跡分道揚鑣,後續數十年中,RF領域最核心的技術競賽之一 — 即不斷進步的CMOS技術試圖從GaAs手中奪回PA市場的「矽進鎵退」之爭 — 正是源於2G時代這個關鍵的材料選擇所產生的長期後果。

表格 1:行動通訊標準與RF IC需求演進總覽 (1G-6G)
世代 關鍵技術/標準 典型頻段 關鍵RF IC特性 主流半導體材料 關鍵整合趨勢
1G AMPS (FDMA) 800/900 MHz 語音、類比調變、低效率 Si (矽) 離散元件
2G GSM (TDMA), CDMA 900/1800/1900 MHz 數位調變、更高線性度與效率 Si (收發器), GaAs (PA) 初步元件整合
3G WCDMA 850/900/1900/2100 MHz 寬頻數據、多頻段支援 Si (收發器), GaAs (PA) RF前端模組 (FEM)
4G/LTE OFDMA 700 MHz - 2.6 GHz (多頻段) 高PAPR、高效率 (ET)、多頻段載波聚合 Si (CMOS PA 興起), GaAs, SOI (開關), BAW (濾波器) 高度整合FEM (FEMiD)
5G NR (OFDMA) Sub-6 GHz, 毫米波 (24-52 GHz) 超寬頻寬、MIMO、波束成形 SiGe, GaN (基地台), GaAs, CMOS (手機), 先進濾波器材料 天線封裝 (AiP), 系統級封裝 (SiP)
6G (展望) 待定 7-20 GHz, 亞太赫茲 (Sub-THz) 通訊感知一體化 (ISAC)、超高數據速率 InP, GaN, 先進CMOS/SiGe, 新型材料 光電整合, 異質整合

現代RF IC的技術支柱

接下來將探討構成現代RF前端的各個關鍵技術元件,闡述它們各自的演進路徑,從功率放大器的材料之爭,到濾波器的技術反覆運算,再到前端模組的高度整合,這些技術支柱共同構建了當今高性能無線通訊的基礎。

功率放大器(PA)的戰場 - GaAs vs. CMOS

PA的關鍵角色

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 PA)是RF發射鏈路中的最後一級,其核心作用是將經過調變的微弱RF訊號放大到足夠的功率,以便透過天線有效地發射出去,PA的性能直接決定了通訊距離、訊號品質和設備的電池續航力;因此,它被視為RF前端中最耗電、對性能影響最關鍵的元件之一,評估PA性能的核心指標主要有兩個:功率附加效率(Power-Added Efficiency, PAE),衡量將直流電能轉換為RF訊號能量的效率;以及線性度(Linearity),通常用相鄰通道洩漏功率比(ACLR)或誤差向量幅度(EVM)來表示,衡量訊號在放大過程中不失真的能力。

III-V族化合物的統治

在行動通訊發展的漫長歲月裡,以砷化鎵(GaAs)為代表的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一直是PA市場的絕對霸主,特別是基於異質接面雙極性電晶體(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 HBT)技術的GaAs PA,憑藉其高功率、高效率和優良的線性度,完美契合了2G、3G時代的通訊需求,這也使得一批專注於GaAs技術的IDM公司,如RFMD和TriQuint(後來合併為Qorvo),以及Skyworks,迅速成長為RF領域的領導者。

CMOS的顛覆性挑戰

與此同時,一場重點在用標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程製造PA的技術革命也在悄然進行,這場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是成本和整合度;CMOS是數位邏輯電路和大規模積體電路的主流技術,擁有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和巨大的產能,如果PA能夠用CMOS製程實現,不僅能大幅降低PA本身的成本,更有可能將PA與基頻處理器、RF收發器等數位電路整合在同一顆晶片上,實現真正的單晶片系統(SoC),從而極大地縮小尺寸、簡化設計。

CMOS PA的技術挑戰

然而,將CMOS應用於PA領域面臨著根本性的物理挑戰;首先,標準CMOS製程的電晶體擊穿電壓較低,這迫使PA在低電壓、高電流的條件下工作,導致其在寄生損耗面前非常脆弱;其次,矽基板本身具有一定的導電性,在高頻下會產生嚴重的訊號損耗;此外,相較於GaAs電晶體,CMOS電晶體的本質增益有限,寄生電容和電阻也較大,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早期的CMOS PA在輸出功率和效率上遠遠落後於GaAs PA。

CMOS PA的創新突破

CMOS PA的成功並非僅僅來自於製程節點的縮小,更關鍵的是來自於架構層面的創新;其中,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技術是封包追蹤(Envelope Tracking, ET),現代通訊訊號(如4G LTE和5G)具有很高的峰均功率比(PAPR),這表示訊號功率在大部分時間裡遠低於其峰值;傳統PA為了保證峰值功率下的線性度,必須始終工作在高功耗狀態,導致平均效率極低;ET技術則透過一個高速的電源調變器,讓PA的供電電壓能夠即時、動態地跟隨訊號封包的變化而調整,這樣一來,PA只在需要輸出高峰值功率的瞬間才獲得高電壓,而在大部分時間裡則以較低的電壓工作,從而極大地提升了PA在處理高PAPR訊號時的平均效率,功耗可降低高達30%。

高通(Qualcomm)的RF360前端解決方案中的QFE23xx系列晶片,是CMOS PA商業化成功的標誌性產品,它首次將CMOS PA與天線開關整合在單一晶片上,支援2G/3G/4G多種模式,其成功的關鍵,正是高通將其領先的數據機技術與ET控制技術深度結合,實現了「數據機輔助的封包追蹤」,從系統層面克服了CMOS PA的固有缺陷,使其性能達到了可與GaAs PA相抗衡的水準。

表格 2:RF功率放大器技術比較 (GaAs HBT vs. Si LDMOS vs. SiGe HBT vs. CMOS)
技術 主要優勢 主要劣勢 典型應用 主要創新者/供應商
GaAs HBT 高效率、高線性度、高功率密度、成熟的製程 成本較高、與CMOS整合困難 智慧型手機PA (2G-5G)、Wi-Fi FEM Qorvo, Skyworks, Broadcom
Si LDMOS 高功率、高耐用性、成本相對較低 頻率上限較低 (通常 < 4 GHz)、效率不如GaN 4G及以下頻段的行動基地台PA NXP, Ampleon
SiGe HBT 高頻性能好 (fT/fmax 高)、與CMOS整合性佳、低雜訊 功率密度和擊穿電壓不如GaN 5G毫米波基地台PA、汽車雷達、光纖通訊 Infineon, NXP, STMicroelectronics
CMOS 成本極低、可與數位電路高度整合 (SoC) 擊穿電壓低、基板損耗大、線性度與效率需靠架構彌補 (如ET) 中低階智慧型手機PA、Wi-Fi、藍牙、IoT Qualcomm, MediaTek

頻率的守門員 - RF濾波器演進

濾波的必要性

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可用的頻譜資源變得越來越擁擠,一台現代智慧型手機需要支援數十個不同的通訊頻段,同時還要與Wi-Fi、藍牙、GPS等其他無線系統共存;在如此複雜的電磁環境中,RF前端必須能夠精確地「捕獲」所需頻段的訊號,同時「濾除」所有其他頻段的幹擾訊號,執行這項關鍵任務的元件就是RF濾波器,濾波器的性能直接影響接收機的靈敏度和整個通訊系統的品質。

表面聲波(SAW)濾波器

表面聲波(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濾波器是利用壓電材料的特性,將電磁波訊號轉換為在材料表面傳播的聲波來進行濾波的元件,在2G和3G時代,SAW濾波器憑藉其成本效益高、體積小和性能適中等優點,成為了RF前端的絕對主力,它們被廣泛應用於頻率相對較低的頻段(通常在2.5 GHz以下),日本的村田製作所(Murata)和美國的Skyworks等公司,圍繞SAW技術建立了強大的專利組合和市場領導地位。

高頻挑戰與BAW的誕生

然而,當行動通訊進入4G LTE時代,並開始向更高頻段(如2.5 GHz以上)擴展時,SAW技術的物理極限開始顯現;在高頻下,SAW濾波器的插入損耗(Insertion Loss)會急劇增加,導致訊號衰減嚴重,性能下降;為了克服這一瓶頸,業界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聲波濾波器技術 — 體聲波(Bulk Acoustic Wave, BAW)濾波器。

BAW技術 (FBAR & SMR)

與SAW濾波器讓聲波在材料「表面」傳播不同,BAW濾波器是讓聲波在壓電薄膜的「體內」來回反射和共振,從而實現濾波;這種結構使得BAW濾波器在高頻下具有更低的插入損耗和更高的品質因數(Q-factor),因此它能以更小的能量損失實現更陡峭的濾波邊緣,性能遠超SAW;BAW技術主要有兩種實現形式:一種是Broadcom(源自Avago)主導的薄膜體聲波諧振器(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FBAR),它在諧振結構下方蝕刻出一個空腔以實現聲波反射;另一種是Qorvo(源自TriQuint)主導的固體安裝諧振器(Solidly Mounted Resonator, SMR),它透過在諧振結構下方堆疊多層不同聲阻抗的材料形成一個聲反射層(Bragg Reflector);BAW濾波器的出現,是4G高頻段和5G Sub-6GHz智慧型手機得以實現的關鍵技術之一。

過渡技術 (TC-SAW)

在SAW向BAW全面過渡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一種改良型技術 — 溫度補償SAW(Temperature-Compensated SAW, TC-SAW),傳統SAW濾波器的性能會隨溫度變化而漂移,影響通訊穩定性;TC-SAW透過在SAW結構上增加一個溫度補償層,顯著改善了其溫度穩定性,使其能夠在一些要求更苛刻的場景中繼續使用,延緩了向更昂貴的BAW技術遷移的必要性。

表格 3:RF濾波器技術比較 (SAW vs. TC-SAW vs. BAW/FBAR)
技術 工作頻率範圍 性能 (Q值, 插入損耗) 成本 主要應用 主要供應商
SAW ~600 MHz - 2.5 GHz 中等Q值,中等損耗 2G/3G/4G中低頻段、GPS、Wi-Fi 2.4G Murata, Skyworks, Qorvo, Taiyo Yuden
TC-SAW ~600 MHz - 2.7 GHz 中高Q值,損耗優於SAW,溫度穩定性好 4G中高頻段、對溫度穩定性要求高的應用 Murata, Qorvo, Skyworks
BAW (FBAR/SMR) ~1.5 GHz - 8 GHz 高Q值,低插入損耗,高頻性能優異 4G/5G高頻段 (如Band 41, n77/78/79)、Wi-Fi 5/6E Broadcom, Qorvo, Qualcomm, Akoustis

整合與小型化 - 前端模組(FEM)

從離散到模組

在行動通訊的早期,RF元件(如PA、LNA、開關、濾波器)都是以獨立封裝的形式焊接在手機的主機板上,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內部空間變得極為寶貴,同時RF系統的複雜度急劇上升,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數十個RF元件,並簡化手機製造商的設計流程、降低成本,將這些離散元件整合到一個高度整合的前端模組(Front-End Module, FEM)中,成為了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FEM的關鍵元件

一個現代的智慧型手機FEM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多晶片模組(Multi-Chip-Module, MCM),它猶如一個微型的RF系統,在其小巧的封裝內,通常整合了以下關鍵元件:

  • 功率放大器 (PAs): 負責放大發射訊號。
  • 低雜訊放大器 (LNAs): 負責在不引入過多雜訊的情況下,放大接收到的微弱訊號。
  • RF開關 (Switches): 負責將天線訊號切換到不同的發射或接收路徑,以支援不同的頻段或TDD模式。
  • 濾波器 (Filters): 包括雙工器(Duplexers)和多工器(Multiplexers),用於在收發同一個天線時隔離發射和接收訊號,或篩選出特定頻段的訊號。
  • 其他元件: 還可能包括天線調諧器(Antenna Tuners)、耦合器(Couplers)和電源管理電路等。

SOI在開關中的角色

在FEM的整合過程中,RF開關的性能至關重要,傳統的開關技術難以在高頻下同時滿足低插入損耗、高隔離度和高線性度的要求;絕緣體上矽(Silicon-on-Insulator, SOI)技術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SOI製程透過在矽基板和頂層電路之間插入一個絕緣氧化層,極大地減少了寄生電容和基板耦合效應,使得SOI開關具有無與倫比的性能,因此,SOI迅速取代了舊有技術,成為現代FEM中高性能RF開關的標準製程。

協同設計與系統級優化

FEM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小型化,更在於它提供了一個進行系統級協同設計(Co-design)和優化的平臺,在一個模組內,設計者可以將不同製程的晶片(如GaAs PA、SOI開關和BAW濾波器)透過先進的封裝技術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並對它們之間的互連進行精密優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由PCB走線和離散元件佈局引入的寄生損耗和訊號完整性問題;高通尤其強調其FEM與Wi-Fi SoC之間的協同設計,透過這種方式可以確保整個無線鏈路達到最佳的系統級性能,這種將FEM緊靠天線佈局的靈活性,是分立元件設計無法比擬的優勢。

物聯網FEM

物聯網(IoT)市場的興起也催生了專門的FEM,與追求極致性能的智慧型手機FEM不同,IoT FEM的核心目標是在保證可靠連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延長電池壽命和擴大通訊範圍;這些FEM通常針對Zigbee、藍牙低功耗(BLE)等低功耗協定進行優化,整合了一個高效的PA、一個高靈敏度的LNA和快速的收發(T/R)切換開關,封裝尺寸極小,功耗極低。

技術演進的深層剖析

對構成現代RF前端的各個技術支柱進行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出兩條塑造了整個產業格局的關鍵演進邏輯。

首先,CMOS PA的崛起是典型的「『夠用就好』的革命」("Good Enough" Revolution),這是一場經典的破壞式創新;多年來,GaAs PA在原始性能指標上無疑是王者,提供了最高的效率和功率,然而,CMOS技術雖然在單一元件性能上有所不及,但它擁有成本和整合潛力的巨大優勢;CMOS PA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在處理複雜的4G/5G訊號時效率低下,然而,像封包追蹤(ET)這樣的創新並非僅僅在元件層面進行改進,而是在系統層面解決了問題,它通常由數據機晶片直接控制,形成一個優化的整體;回顧高通的成功案例證明,市場的勝利者不一定是擁有最佳獨立元件規格的供應商,而往往是能提供最佳系統級「成本-性能」權衡方案的供應商,一個整合了數據機、ET控制器和PA的系統解決方案,創造了獨立GaAs PA供應商難以匹敵的價值主張。

其次,隨著PA和開關技術的成熟與商品化(尤其是在CMOS技術介入後),RF前端的性能瓶頸和價值核心逐漸轉移到了濾波器上,4G和5G帶來了頻段的爆炸性增長,一台智慧型手機可能包含數十個甚至上百個濾波器,在這種情況下,誰能生產出高性能、小尺寸、低成本的濾波器,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導權;由於SAW技術在高頻下性能不足,使得BAW技術(FBAR/SMR)成為了實現4G/5G高性能通訊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BAW的製造極其複雜,且被深厚的專利壁壘所保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全球僅有Broadcom和Qorvo兩家公司能夠大規模量產,這導致了RF前端模組(FEM)的總成本和價值越來越由其內含的聲波濾波器所決定,濾波器技術的戰略重要性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解釋了為何擁有強大濾波器IP的公司(如Broadcom、Qorvo、Murata)能夠在市場上保持如此強勢的地位。

變動中的產業版圖

本部分將視角從技術本身轉向商業策略,分析RF IC產業在設計、製造和銷售模式上的結構性變革,從傳統IDM的式微到Fabless-Foundry模式的興起,再到行業巨頭之間的合縱連橫,這些商業動態與技術演進共同塑造了今日的產業格局。

大分流 - 從IDM到Fabless的戰略轉移

IDM模式

整合元件製造商(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 IDM)是一種垂直整合的商業模式,即一家公司包辦了從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到最終產品銷售的全部環節;英特爾是IDM模式的典型代表,而在RF領域,Skyworks、Qorvo等傳統巨頭也長期採用此模式;IDM模式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實現設計與製程的深度協同優化,特別是在對製程極為敏感的類比和RF電路領域,這種模式有助於保護核心技術IP並實現最佳性能;然而,其致命弱點是高昂的資本支出和缺乏彈性,自建晶圓廠需要投入數十億美元,且一旦建成,產線必須24小時運轉才能攤平成本,在市場需求旺盛時,IDM可以確保產能;但在市場進入淡季時,閒置的產能會成為巨大的財務負擔。

Fabless-Foundry模式

與IDM相對的是水準分工的Fabless-Foundry模式,在該模式下,產業鏈被拆分為兩部分: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Fabless),專注於晶片設計和市場行銷,如高通、輝達;以及晶圓代工廠(Foundry),專注於晶圓製造,如台積電;對於設計公司而言,這種模式是「輕資產」的,無需承擔建廠的巨大投入和風險,可以將資源集中於核心的設計研發。

RF產業的轉型

相較於數位晶片領域,RF產業向Fabless模式的轉型步伐較為緩慢,這主要是因為RF和類比電路的性能對製造製程的細微變化極為敏感,需要量身定製的工藝流程來保證穩定性和可靠性,許多高性能RF元件(如GaAs PA、BAW濾波器)所使用的特殊製程,在標準的CMOS代工廠中無法提供,因此,RF領域的IDM模式長期以來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製造成本不斷攀升,即便是領先的RF IDM也開始感受到壓力,逐漸轉向「輕晶圓廠」(Fab-lite)策略,即保留核心製程的內部製造,同時將部分非核心或標準化的產品線外包給代工廠,以降低資本密集度和增加營運彈性。

賦能者 - 專業代工廠的關鍵角色

GaAs代工廠的崛起

RF領域的Fabless模式若要成功,離不開專業代工廠的支撐,特別是在化合物半導體領域,穩懋半導體(WIN Semiconductors)的崛起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成立於1999年的穩懋,是全球首座以六吋晶圓生產砷化鎵微波積體電路(GaAs MMIC)的專業晶圓代工服務公司,它的出現,為全球的Fabless RFIC設計公司提供了接觸尖端GaAs製程的途徑,甚至開始承接來自IDM大廠的外包訂單。

代工廠的服務

這些專業代工廠不僅僅是提供製造產能,它們還提供一整套的服務組合,包括多種先進的製程技術(如HBT、pHEMT、GaN),以及設計支援、佈局服務和晶圓測試等,這極大地降低了RFIC設計的門檻,使得新創公司和中小型設計公司也能夠開發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性能RF產品,有效地實現了尖端RF製造技術的「民主化」。

市場動態

穩懋及其競爭對手(如宏捷科)等專業代工廠的成功,深刻地改變了RF產業的競爭動態,它們提供的代工服務通常比IDM的內部製造成本更具優勢,這迫使IDM廠商為了保持成本競爭力,不得不將更大比例的訂單釋出給代工廠,這種趨勢反過來又促進了代工廠的規模擴張和技術升級,從而形成了一個加速產業結構向水準分工模式轉變的正回饋循環。

RF的巨頭們 - 競爭策略研究

高通的「從數據機到天線」野心:RF360的故事

作為全球基頻數據機晶片的絕對領導者,高通敏銳地意識到,日益複雜的RF前端(RFFE)對其核心業務構成了一種雙重影響:一個未經優化的RFFE會嚴重影響其數據機的性能,這是一個威脅;但如果能提供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基於此,高通制定了提供從數據機到天線的端到端(End-to-End)完整解決方案的宏大戰略,實現這一戰略的關鍵一步,是在2017年與TDK公司成立合資企業RF360控股公司,這次合作使高通獲得了其長期以來缺失的關鍵拼圖 — 高性能濾波器技術,包括SAW、TC-SAW和BAW;隨後,高通斥資超過10億美元收購了RF360的剩餘全部股權,徹底將其納入麾下;這一系列操作,使高通成為市場上唯一能夠提供從基頻SoC、RF收發器、CMOS PA、封包追蹤器、濾波器到開關和天線調諧器的全套解決方案的供應商,高通的策略是利用其在數位和系統層面的優勢,提供一個高度整合、預先驗證、性能優化的「一站式」平臺,從而為手機OEM廠商降低設計複雜度和上市時間。

RF IDM「三巨頭」:Broadcom、Skyworks與Qorvo

  • Qorvo: 2015年由兩家RF領域的翹楚 — 專精於PA的RFMD和擅長濾波器與開關的TriQuint — 合併而成,這次合併締造了一個擁有完整RFFE產品組合的巨頭,Qorvo的策略是透過持續的收購來拓寬其產品線,不僅在傳統的行動通訊領域,還積極佈局5G(Sub-6GHz和毫米波)以及快速增長的物聯網市場。
  • Skyworks: 成立於1962年,Skyworks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奉行一種更為專注的「孤軍奮戰」策略,依靠其深厚的內部研發實力來開發用於RF和行動通訊系統的專有半導體產品,其策略核心是打造性能卓越的單一元件或模組。
  • Broadcom (前身為Avago): Broadcom是透過一系列積極的收購建立起來的半導體帝國,在RF領域,它是一個強大的參與者,特別是憑藉其業界頂尖的FBAR濾波器技術,在高端市場佔據主導地位;Broadcom與蘋果建立了極其穩固的合作關係,簽訂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RF元件長期供應協定,彰顯了其在高端供應鏈中的強大實力。

Murata (村田製作所)

這家日本電子元件巨頭是RF領域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村田在被動元件領域是無可爭議的全球領導者,而在RF領域,其SAW濾波器和前端模組產品在全球市場上佔有極高的份額,憑藉其在材料和小型化技術上的深厚積累,村田是所有主流智慧型手機品牌的核心供應商。

產業版圖的深層剖析

對RF產業的商業模式和競爭格局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其變革背後存在著清晰的商業邏輯。

首先,Fabless與Foundry模式在RF領域的崛起並非簡單的替代關係,而是一種共生式的協同演進;Fabless商業模式的出現,為專業RF代工廠創造了市場需求;反過來,這些代工廠的成功和技術能力的提升,又降低了新進Fabless公司的准入門檻,從而形成了一個創新和競爭的良性循環;這個過程可以分解為幾個步驟:Fabless公司需要製造夥伴來實現其設計,而像GaAs這樣的特殊製程在主流矽晶圓廠無法獲得,像穩懋這樣的專業代工廠填補了這個市場空白。早期Fabless客戶的成功訂單,為穩懋的研發和擴產提供了資金,使其能提供更先進的製程(如GaN),這種先進且易於獲得的製造能力,又吸引了更多的Fabless公司進入市場,同時也對傳統IDM構成了競爭壓力,迫使它們也開始考慮使用代工服務或提升內部工廠的效率;因此,Fabless-Foundry模式不僅是一種商業結構,更是一個強大的創新引擎,它將設計的智力成本與製造的巨大資本成本解耦,催生了大量新參與者和更快的創新週期。

其次,主要參與者的競爭策略揭示了一種根本性的戰略張力:系統級整合 vs. 最佳單點元件;高通的RF360策略是押注於「系統級整合」,其核心論點是,最佳的整體性能來自於對整個訊號鏈的協同優化,與此相對,像Skyworks或Murata這樣的公司的策略則是押注於「最佳單點元件的專業化」,其核心論點是,OEM廠商總是希望為其旗艦產品挑選市面上性能最好的那顆PA、或那顆濾波器,這兩種策略分別代表了水準整合與垂直深耕的兩種不同哲學。高通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數據機和SoC,複雜的RFFE對它來說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其解決方案是控制整個鏈路;而Qorvo、Skyworks等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RF元件本身,它們的目標是製造出性能卓越到任何OEM都必須採用的元件。市場的龐大規模使得這兩種策略得以共存,例如,蘋果以從不同供應商採購最佳元件而聞名(如採用Broadcom的濾波器),而許多Android手機廠商則可能更青睞高通提供的一站式、預先驗證的系統解決方案,以簡化開發,因此,RF供應鏈的結構並非鐵板一塊,而是不同戰略哲學競爭的舞臺。

表格 4:RF IC生態系統主要參與者及其核心競爭力
公司 商業模式 核心競爭力/主要產品 核心戰略
Qualcomm (高通) Fabless 數據機、SoC、RF收發器、CMOS PA、ET、濾波器、完整FEM 系統級整合: 提供從數據機到天線的完整、預優化的解決方案 (RF360)
Broadcom (博通) Fabless (IDM歷史) BAW/FBAR濾波器、FEM、Wi-Fi/藍牙晶片、交換器 最佳單點元件/技術領導: 憑藉頂級FBAR技術主導高端市場,與大客戶深度綁定
Skyworks IDM/Fab-lite PA、FEM、開關、LNA 專業化與多元化: 專注於高性能RF元件,並擴展至IoT、汽車等多元市場
Qorvo IDM/Fab-lite PA、BAW/SAW濾波器、開關、完整FEM 完整產品組合: 透過合併與收購,提供全面的RFFE產品線,滿足5G、國防和基礎設施需求
Murata (村田) IDM SAW/TC-SAW濾波器、FEM、被動元件 材料與小型化領導: 憑藉在SAW濾波器和小型化模組上的絕對優勢,成為各大手機品牌的核心供應商
WIN Semi (穩懋) Foundry GaAs/GaN晶圓代工服務 (HBT, pHEMT, GaN on SiC) 技術賦能: 作為全球最大的化合物半導體代工廠,為全球Fabless和IDM提供製造支援

5G的轉折點與先進整合

本部分聚焦於5G通訊前所未有的技術需求如何成為催化劑,引發了最新一輪的RF技術創新浪潮,從應對Sub-6GHz的複雜性,到征服毫米波的物理挑戰,5G正在將RF IC的整合技術推向極致。

迎接5G的挑戰

5G不僅僅是4G的增量升級,它在RF層面引入了指數級的複雜性,對前端設計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 頻段擴散 (Band Proliferation): 5G在Sub-6GHz頻段內引入了大量新的頻段,如n77 (3.3-4.2 GHz)、n78 (3.3–3.8 GHz) 和 n79 (4.4-5.0 GHz) 等,這使得一台全球通行的5G手機需要支援的頻段總數超過50個,對濾波器和開關的數量及性能要求急劇增加。
  • 更寬的頻寬 (Wider Bandwidths): 為了實現更高的數據速率,5G在Sub-6GHz頻段的通道頻寬擴展至100 MHz,遠超4G的20 MHz,更寬的頻寬對功率放大器(PA)的線性度提出了極其嚴苛的要求,也使得封包追蹤(ET)等效率增強技術的設計變得更具挑戰性。
  • 載波聚合 (CA) 與多輸入多輸出 (MIMO): 5G大規模採用載波聚合技術,需要手機同時在多個頻段上收發數據,同時,MIMO技術的應用從4G時代的2x2或4x4天線,擴展到更複雜的天線陣列,這兩種技術的疊加,使得手機內部的RF鏈路數量倍增,元件之間的共存和隔離問題變得異常尖銳。
  • 毫米波頻段 (mmWave): 5G最大的革命性變化是引入了全新的毫米波(mmWave)頻段(FR2: 24 GHz - 52 GHz),毫米波擁有極寬的可用頻寬,是實現Gbps級峰值速率的關鍵;然而,其物理特性與傳統的Sub-6GHz頻段截然不同,給RF設計帶來了根本性的挑戰。

對FEM的影響

這些挑戰的綜合作用,表示5G時代的FEM必須在性能、整合度和頻段覆蓋範圍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同時還要滿足智慧型手機對尺寸、成本和功耗的嚴格限制,這推動了RF封裝和材料技術的下一次重大飛躍。

整合的頂點 - AiP與SiP

毫米波的難題

在物理學上,電磁波在傳輸介質(如PCB走線或電纜)中的損耗與頻率成正比,當頻率進入數十GHz的毫米波頻段時,訊號在傳統PCB走線上的傳輸損耗會變得非常巨大,足以讓訊號在到達天線之前就已衰減殆盡,無法進行有效通。

解決方案 - 天線封裝(AiP)

為瞭解決這個根本性的物理難題,業界開發出了一種革命性的封裝技術 — 天線封裝(Antenna-in-Package, AiP),AiP的核心思想是將天線陣列與RFIC(包括收發器、PA、LNA等)直接整合在同一個系統級封裝(SiP)內,這樣做可以將晶片與天線之間的物理距離縮短到毫米甚至微米級別,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傳輸損耗,使得在行動裝置上實現毫米波通訊成為可能。

AiP的設計考量

AiP的性能高度依賴於其封裝基板的材料特性和設計,為了降低損耗,基板材料必須具有極低的介電常數(Dk)和介質損耗(Df),目前,業界正在探索多種適用於AiP的封裝技術,包括高密度互連(HDI)PCB、低溫共燒陶瓷(LTCC)和嵌入式晶圓級球柵陣列(eWLB)等,每種技術在成本、性能和整合密度上都有不同的權衡。

系統級封裝(SiP)

AiP是更廣泛的系統級封裝(System-in-Package, SiP)趨勢下的一個具體應用,SiP技術的核心是將多個不同製程、不同功能的裸晶(Die) — 例如一顆矽基的RFIC、一顆GaAs PA晶片和數個BAW濾波器晶片 — 整合在一個單一的、功能完整的模組化封裝中,SiP不僅僅是簡單的元件堆疊,它涉及到複雜的3D互連、電磁遮罩、熱管理等多方面的設計挑戰,對於現代高度複雜的FEM而言,SiP是實現小型化和高性能的關鍵封裝技術。

5G及未來的材料前沿

氮化鎵(GaN)用於基地台

在手機PA市場,GaAs與CMOS仍在激烈競爭,而在對功率和頻率要求更高的5G基地台PA領域,氮化鎵(Gallium Nitride, GaN)已成為無可爭議的王者,作為第三代半導體的代表,GaN相比於GaAs和傳統的矽基LDMOS,能夠提供更高的功率密度、更高的工作頻率和更優的效率,這使得採用GaN PA的5G基地台能夠以更小的體積和更低的能耗,實現更廣的覆蓋範圍和更大的網路容量;為了滿足這一市場需求,像穩懋這樣的專業代工廠已經開發出成熟的碳化矽上氮化鎵(GaN-on-SiC)製程,為全球的基地台設備商提供高性能的GaN元件。

先進濾波器材料

5G對更高頻率和更寬頻寬的追求,甚至開始讓性能優異的BAW濾波器技術感到壓力,為了支援3 GHz以上,特別是5G新頻段所需的超寬頻寬,傳統BAW濾波器所使用的壓電材料(如氮化鋁AlN)的機電耦合係數已接近極限;為此,業界正在積極研究新的壓電材料,其中最具潛力的是摻鈧氮化鋁(Scandium-doped Aluminum Nitride, ScAlN),透過在AlN中摻入Sc,可以顯著提高材料的機電耦合係數,從而製造出能夠支援未來更寬頻寬需求的下一代濾波器。

技術演進的深層剖析

對5G時代的技術變革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其背後一個不可逆轉的驅動力:基礎物理學;AiP技術的出現,完美地詮釋了物理定律如何最終決定技術的路線圖,毫米波頻段的高路徑損耗是一個無法協商、無法繞過的物理約束,正是這一約束,「強制」整個產業放棄了傳統的「晶片在主機板上,天線在另一端」的設計模式,轉而採用高度整合的AiP模型;這個過程可以這樣理解:5G為了獲得極致頻寬而選擇了毫米波;物理學原理決定了訊號在傳輸線中的損耗會隨頻率急劇增加;在毫米波頻段,從RFIC到傳統PCB天線的這段路徑所造成的損耗,足以扼殺整個通訊鏈路,唯一的解決方案是將這段路徑長度縮短到幾乎為零,這直接催生了將天線與RFIC封裝在一起的AiP概念;因此,AiP並非一個可選的、漸進式的改良,而是一個由物理定律驅動的、為實現行動毫米波通訊所必需的革命性步驟,它證明在工程領域,有時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都必須服從於最基本的物理法則。

擴展的視野 - RF IC的新疆域

接下來將探討為行動通訊開發的核心RF技術如何被調整和應用於全新的、高增長的市場。從連接萬物的物聯網,到賦予汽車感知能力的雷達,再到覆蓋全球的衛星通訊,RF IC正在滲透到現代科技的每一個角落,開闢出廣闊的新戰場。

萬物互聯 - 物聯網(IoT)

IoT的獨特需求

物聯網(IoT)的應用場景千差萬別,但與智慧型手機相比,絕大多數IoT設備,特別是那些基於低功耗廣域網路(LPWAN)技術(如NB-IoT, LTE-M, LoRaWAN)的終端,其設計的優先級有著根本的不同,它們追求的不是極致的數據傳輸速率,而是超低的功耗、長達數年甚至十數年的電池壽命,以及極低的硬體成本。

為IoT而生的RF IC

這些獨特的需求催生了專為IoT應用設計的高度整合、超低功耗的SoC和FEM,例如,Nordic Semiconductor推出的nRF91系列SiP模組,就是從底層設計上為實現極致的功率效率而打造的,其高度整合的特性使得開發極其小巧的設備(如僅重2.5克的太陽能動物追蹤器)成為可能,專為IoT設計的FEM,其核心目標是在消耗最少電能的情況下,最大化鏈路預算(Link Budget),即提升通訊距離和訊號穿透力,這類FEM通常在一個微小的封裝內整合了高效的PA、高靈敏度的LNA以及帶有旁路模式的快速收發開關,以確保在待機和睡眠模式下功耗極低。

汽車革命 - 雷達與V2X

汽車雷達的興起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普及以及對全自動駕駛的終極追求,為汽車雷達創造了一個規模龐大且快速增長的市場,雷達作為汽車的「眼睛」,能夠在各種天氣和光照條件下可靠地探測周圍的物體、測量其距離和速度。

77/79 GHz雷達

目前,汽車雷達產業已普遍將77-79 GHz毫米波頻段作為標準,選擇這一頻段主要基於兩個原因:首先,它提供了高達4 GHz的可用頻寬,這使得雷達能夠實現極高的距離解析度,精確地區分相鄰的物體;其次,毫米波在雨、雪、霧等惡劣天氣條件下的穿透性能遠優於光學感測器(如攝影機和光達LiDAR),保證了ADAS系統的全天候可靠性。

半導體技術

驅動這些雷達系統的RFIC,通常基於先進的高頻矽基製程,如矽鍺(SiGe)或射頻CMOS(RF-CMOS),這些技術能夠在提供所需毫米波性能的同時,將成本控制在適合大規模汽車市場生產的範圍內,當前的趨勢是將雷達收發器、鎖相環、基頻處理器甚至微控制器(MCU)整合在單一晶片上,形成高度整合的雷達SoC,以進一步降低成本和尺寸。

未來:4D成像雷達

汽車雷達的下一個演進方向是4D成像雷達,傳統雷達主要提供距離、速度和方位角(水準方向)三個維度的資訊,而4D成像雷達透過大幅增加天線通道數量和採用先進的訊號處理演算法,增加了對俯仰角(垂直方向)的解析能力,從而能夠生成周圍環境的3D點雲圖,再加上第四維的速度資訊,這種「類光達」的能力,可以讓車輛更精確地識別物體類型(如區分汽車、行人和路邊的靜止物體),是實現更高階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也對RFIC的通道數、線性度和訊號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後的邊疆 - 低軌道(LEO)衛星

LEO的機遇

以SpaceX的Starlink為代表的低軌道(Low Earth Orbit, LEO)衛星星座,其目標是為全球提供高速、低延遲的寬頻網際網路服務,相較於距離地球35,000公里以上的傳統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LEO衛星的軌道高度僅在500至2,000公里之間,這使其訊號傳輸延遲大幅降低(約為20-50毫秒,而GEO衛星則高達700毫秒),能夠支援線上遊戲、視訊會議等對延遲敏感的應用。

LEO對RF IC的要求

這一新興應用對RFIC提出了極其獨特且嚴苛的要求:

  • 工作頻段: LEO通訊系統主要工作在頻率較高的Ku頻段(約10-15 GHz)和Ka頻段(約18-31 GHz),為了滿足未來不斷增長的頻寬需求,下一代系統正計劃向更高頻的Q/V頻段(33-60 GHz)甚至E頻段(71-86 GHz)擴展。
  • SWaP-C: 無論是天上的衛星還是地面的用戶終端,都對尺寸(Size)、重量(Weight)、功耗(Power)和成本(Cost)有著極為嚴格的限制,即所謂的「SWaP-C」要求,這驅動了對高度整合RFIC的需求,例如將混頻器、鎖相環(PLL)、壓控振盪器(VCO)和放大器等眾多功能整合在單一晶片上的上/下變頻器(Up/Downconverter, UDC)。
  • 抗輻射能力: 在衛星上運行的電子元件必須能夠承受太空中強烈的輻射環境,化合物半導體如GaAs和GaN,其材料本質上比矽更耐輻射;然而,系統中使用的其他矽基晶片,如微控制器和電源管理IC,則需要採用特殊的抗輻射加固(Rad-Hard)設計或進行嚴格的篩選。
  • 量產與成本: LEO星座動輒由數千顆衛星組成,這代表著其所使用的元件不能再是傳統航太領域那種手工打造、價格高昂的「航太級」零件,為了實現商業上的可持續性,LEO產業正在轉向採用「商規現貨」(Commercial-Off-The-Shelf, COTS)元件的模式,即選用大規模量產的商業級元件,再對其進行額外的測試和篩選(Up-screening),以確保其在太空環境中的可靠性,這代表了傳統航太硬體設計理念的一次重大轉變。

新疆域的深層剖析

對RF技術在這些新興市場的應用進行分析,可以觀察到一種有趣的雙向技術流動現象,即「技術下沉」與「技術上浮」。

一方面,存在著明顯的「技術下沉」(Trickle-Down)效應,為智慧型手機市場開發的先進、大規模量產的技術,正在被重新應用於對成本更敏感的新市場,例如,為5G毫米波手機開發的CMOS和SiGe毫米波IC製程,因其巨大的產量而變得成熟且成本低廉;當汽車雷達市場需要高性能的毫米波感測器,但又必須將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時,它便順理成章地「採納」了來自行動通訊領域的成熟矽基技術,這是一種典型的技術從高端消費市場向工業/汽車市場的擴散。

另一方面,也存在著「技術上浮」(Trickle-Up)的現象,一些最初為小眾、高性能應用(如軍事、航太)開發的尖端技術,隨著新興商業市場的出現而找到了大規模應用的舞臺,GaN技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GaN最初主要應用於國防雷達等高功率領域,當5G基地台需要比傳統LDMOS技術更高的功率和效率來覆蓋高頻段時,GaN技術便從其利基市場「上浮」到這個全新的、需求量巨大的商業市場中。

因此,RF IC的技術版圖並非單一的、線性的發展,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生態系統,一個領域的創新(如行動通訊領域的成本降低)可以為另一個領域(如汽車電子)的爆發提供動力;而另一個領域的性能突破(如國防領域的材料科學)則可以解決又一個領域(如電信基礎設施)的技術瓶頸。

未來展望 - 邁向6G與太赫茲通訊

接下來我們將視線投向當前技術的最前沿,探討定義下一代無線通訊的基礎研究和核心挑戰,從6G的宏大願景到太赫茲通訊的艱钜挑戰,RF IC正站在又一次技術革命的門檻上。

展望6G

宏偉的目標

第六代行動通訊(6G)的願景遠不止於追求更快的網速,儘管其目標數據速率高達每秒1百萬位元元(1 Tbps),是5G峰值速率的數十倍,但6G的真正革命性在於其對應用場景的重新定義,6G重點在實現極低的延遲(亞毫秒級)、極高的可靠性,並首次將通訊與感知進行深度融合(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ISAC),這代表未來的6G網路不僅能傳輸數據,還能像雷達一樣精確地感知周圍的物理世界,為全息通訊、數位孿生、自動駕駛等未來應用提供基礎。

頻譜的飛躍

為了實現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6G必須向更高、更廣闊的頻譜領域進軍,因為只有在更高的頻段才能找到實現Tbps級速率所需的超大連續頻寬,目前,全球的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研究焦點,正集中在高頻毫米波(如W頻段:75-110 GHz,D頻段:110-175 GHz)以及更具挑戰性的亞太赫茲(Sub-Terahertz, Sub-THz)頻段(100-300 GHz)。

太赫茲(THz)的挑戰

THz的承諾

太赫茲(Terahertz, THz)頻段,通常指0.1-10 THz的電磁波譜,被譽為「電磁波譜中最後的空白地帶」,它擁有數十GHz甚至上百GHz的連續頻寬,這是其成為6G核心技術候選者的根本原因,如此巨大的頻寬潛力,是目前任何中低頻段都無法比擬的。

艱钜的技術障礙

然而,要將太赫茲通訊從實驗室帶向現實世界,需要克服一系列極其艱钜的技術挑戰:

  • 傳播損耗: THz訊號在大氣中傳播時,會被水蒸氣等氣體分子嚴重吸收,造成巨大的路徑損耗,同時,它幾乎無法穿透牆壁、人體等常見障礙物,這極大地限制了其通訊距離和覆蓋範圍。
  • 元件性能: 現有的半導體技術在THz頻段的性能極其低下,無論是CMOS、SiGe還是III-V族材料,都很難高效地產生、放大和檢測THz訊號,PA的輸出功率極低,LNA的雜訊極高,導致整個收發鏈路的效率非常差,這需要在半導體物理、元件結構和新材料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 整合與測試: 在如此高的頻率下,傳統的電路板和封裝技術完全失效,寄生效應會毀掉整個設計,測試和量測也變得異常困難和昂貴,未來的THz系統可能需要全新的封裝範式,甚至可能需要將電子技術與光子技術相結合(光電整合),利用光纖來產生和傳輸穩定的THz載波。
  • 新材料: 為了應對THz頻段的挑戰,科學家們正在探索各種新材料,從能夠提供更高載子遷移率的半導體材料,到能夠吸收和抑制雜訊的新型電磁波吸收材料,以期為THz通訊的實現掃清障礙。

未來網路的深層剖析

對6G的發展路徑進行分析可以預見,「一網通用」(One Size Fits All)的單一網路架構時代即將終結,未來的6G網路將不再是為了取代5G、4G或Wi-Fi,而是要與它們深度互通,形成一個異質化、多層次的網路結構。

這個未來網路可以被想像成一個多層次的「網路織物」(Fabric of Networks),最底層是提供廣域無縫覆蓋的Sub-6GHz網路(源自4G/5G);中間層是提供城市熱點大容量連接的毫米波網路(源自5G);最頂層則是提供特定場景(如室內、工廠)極致傳輸量的亞太赫茲網路;用戶的設備將能夠在這個多層次的網路中無縫漫遊和切換,網路本身將具備高度的智慧,能夠根據應用程式的實際需求(如對延遲、頻寬、功耗、可靠性的不同要求),動態地為其選擇和分配最合適的網路資源。

因此,6G對RFIC的終極挑戰,已不再是僅僅製造一顆能夠在THz頻段工作的晶片,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設計和製造出一個能夠高效、無縫地在從700 MHz到超過170 GHz的極寬頻譜範圍內工作的多模態(Multi-modal)RF系統,這比5G帶來的挑戰要複雜一個數量級,它要求RFIC具備前所未有的頻譜感知、動態重構和智慧切換能力,是RF技術演進之路上的下一個珠穆朗瑪峰。

結論與展望

射頻積體電路(RF IC)的演進史,是一部由人類對無線連接永不滿足的需求所驅動的、圍繞著整合與適應的不懈創新史,從1G時代笨重的離散元件,到5G時代高度整合、內含天線的系統級封裝,RF IC的發展軌跡深刻地反映了通訊標準、材料科學、製程技術、商業模式和基礎物理學之間複雜而精妙的相互作用。

分析表明,通訊標準的反覆運算是定義RF技術路線圖的根本性外部驅動力,每一次世代更迭,都為RF元件的性能、成本和尺寸設定了新的、更嚴苛的目標,從而「強制」產業進行技術革新,在此過程中,材料的選擇產生了深遠的路徑依賴,2G時代對砷化鎵(GaAs)的采用,不僅解決了當時的性能瓶頸,也塑造了此後數十年RF產業中化合物半導體與矽基CMOS技術並行發展、相互競爭的獨特格局。

商業模式的變革同樣是推動產業前進的關鍵力量,從傳統IDM的垂直整合,到Fabless-Foundry模式的水準分工,這種結構性的轉變將設計的智力成本與製造的資本成本解耦,極大地降低了創新門檻,催生了更加活躍和多元化的競爭生態;高通的系統級整合策略與傳統RF巨頭的單點元件專業化策略之間的競爭,展示了在複雜的技術生態中,不同的商業哲學可以並存並各自取得成功。

5G時代的到來,特別是毫米波技術的引入,清晰地揭示了基礎物理學在技術演進中的最終決定權,極高的傳輸損耗使得天線封裝(AiP)成為物理上的必然選擇,這是一次由物理定律驅動的、而非市場選擇驅動的革命性整合。

展望未來,RF IC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應用場景的多元化 — 從物聯網、汽車電子到低軌道衛星通訊 — 正在開闢廣闊的新市場,為產業提供了超越智慧型手機的全新增長曲線,這些新興領域對RF技術提出了多樣化的需求,將進一步推動技術的「下沉」與「上浮」,形成一個更加豐富和互聯的技術生態系統。

另一方面,面向6G和太赫茲通訊的宏偉目標,為RF技術設定了極具挑戰性的遠景,這不僅僅需要現有技術的漸進式改良,更呼喚在半導體材料、元件物理、光電整合和系統架構等領域的根本性突破,未來的網路將是一個異質化的、智慧化的、多層次的網路織物,這要求RF IC具備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智慧。

總而言之,作為連接數位元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橋樑,RF IC這顆「無形的引擎」已經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數十年,在可預見的未來,它仍將處於技術創新的風暴中心,繼續驅動著一個更加智慧、更加互聯的世界的到來,對於產業中的所有參與者而言,這既是巨大的挑戰,也蘊含著無限的可能。

關於奧創系統

奧創系統科技的專業技術服務橫跨多個尖端領域,展現其深厚的技術底蘊與市場洞察力:

  • 航太國防應用: 提供無人載具、訓練模擬器、衛星幹擾防禦等關鍵系統。
  • 半導體量測設備: 涵蓋探針平臺、高溫壽命測試 (HTOL) 等方案。
  • 運動模擬平臺: 包含高精度六軸平臺與產業訓練模擬器。
  • 射頻 (RF) 測試儀器: 從訊號產生、分析到完整測試系統建置。
  • 光電影像模擬: 提供紅外線目標投影器、黑體校正源等專業設備。
  • 車用製造 與 衛星測試: 針對新興的車用雷達與低軌衛星產業提供測試方案。
  • 客製化系統:包含電波/電磁暗房建置與自動化軟體開發。

奧創系統科技不僅是設備供應商,更是能與客戶共同成長、持續創造雙贏的工程夥伴,以卓越的解決方案,驅動產業的創新力量。

參考資料

  1. 1G - 維基百科,自由百科全書, — 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1G
  2. 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歷史:1G、2G、3G、4G和5G - 酷瑪Play, — http://www.culmart.com/play/it/284.html
  3. 通信1G、2G、3G、4G、5G的發展歷史 - 雲裡物裡, — https://www.minewtech.com/industry-2018-08-08-01.html
  4. 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 Wikipedia,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dvanced_Mobile_Phone_System
  5. 1 G AMPS network architecture. | Download Scientific Diagram - ResearchGate,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G-AMPS-network-architecture_fig8_357185657
  6. Sub-1 GHz products | TI.com - Texas Instruments, — https://www.ti.com/wireless-connectivity/sub-1-ghz/overview.html
  7. Anritsu A13 1G AMP 3322U10407 Circuit Board for Anritsu MG3601A | eBay, — https://www.ebay.com/itm/176552336704
  8. DC-1G RF Power Amplifier RF Power Amp 20DB Typical Gain Boost Module os67 | eBay, — https://www.ebay.com/itm/364300877055
  9. Teardown Of A SIMCom SIM900A 2G GSM GPRS Module - Pallav Aggarwal, — https://pallavaggarwal.in/2023/12/27/teardown-sim900a-2g-gsm-gprs-module/
  10. SonyEricsson W760i Mobile Phone Teardown - Electronics360 - GlobalSpec, — https://electronics360.globalspec.com/article/3207/sonyericsson-w760i-mobile-phone-teardown
  11. Samsung Focus SGH-i917 Mobile Handset Teardown | Electronics360 - GlobalSpec, — https://electronics360.globalspec.com/article/3547/samsung-focus-sgh-i917-mobile-handset-teardown
  12. 半導體兩大5G原材料淺析--來自光電與顯示的文章 - 行家說, — https://www.hangjianet.com/topic/15722535305710000
  13. RF Front End Module Architectures for 5G - Skyworks, — https://www.skyworksinc.com/-/media/SkyWorks/Documents/Articles/IEEE_BCICTS_201911.pdf
  14. 美國三大射頻巨頭Avago(AVGO.US) Skyworks(SWKS.US) Qorvo(QRVO.US)的殊途不同歸, — https://finance.sina.cn/hkstock/ggyw/2020-02-04/detail-iimxyqvz0110946.d.html
  15. 穩懋半導體- 值得您信賴的全球通訊領導者 - winfoundry.com, — https://www.winfoundry.com/zh-TW/News/news_content/3230?page=1&year=2002
  16. Exploring CMOS power amplification for mobile phones - Semiconductor Today, — https://semiconductor-today.com/features/PDF/SemiconductorToday_JuneJuly2013-Exploring-CMOS.pdf
  17. CMOS PA For Wireless Applications - Amcom, — https://www.amcomusa.com/news/cmos-pa-for-wireless-applications
  18. 5G mmWave天線封裝AiP的應用趨勢 - ASE, — https://ase.aseglobal.com/ch/blog/technology/5g-mmwave-aip-application/
  19. 來更新一下化合物半導體製造公司,穩懋(3105.TW) - 麥樹仁(Makssin), — http://makssin.blogspot.com/2024/06/3105tw.html
  20. RF Acoustic Wave Filters Patent Landscape 2024 - ResearchAndMarkets.com, — https://aijourn.com/rf-acoustic-wave-filters-patent-landscape-2024-researchandmarkets-com/
  21. 6G: Key Hardware Technologi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Roadmap - IDTechEx, — https://www.idtechex.com/en/research-article/6g-key-hardware-technologies-and-future-development-roadmap/32034
  22. Terahertz communication | Rohde & Schwarz, — https://www.rohde-schwarz.com/tw/solutions/wireless-communications-testing/wireless-standards/6g/thz-communication/thz-communication_257042.html
  23. Terahertz (THz) communication - The most promising concepts for 6G networks, — https://www.telcomaglobal.com/p/terahertz-thz-communication-concepts-6g-networks
  24. 什麼是RF IC(射頻整合電路)? 作用、組成、使用優缺點, — https://zh-cn-33915.site-translation.com/media/media_detail.php?b_id=84
  25. 射頻整合電路(RFIC):連接世界的核心技術原創 - CSDN博客, — https://blog.csdn.net/luoye_369/article/details/147919243
  26. Power Amplifier: The Key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 https://www.nisshinbo-microdevices.co.jp/en/products/rf-device/column/04.html
  27. A State-of-the-Art Review on CMOS Radio Frequency Power Amplifier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PMC - PubMed Central, —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456352/
  28. CMOS Power Amplifier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C Berkeley EECS, — https://www2.eecs.berkeley.edu/Pubs/TechRpts/2007/EECS-2007-161.pdf
  29. 對NMO和CMO的特徵,應用和差異的深入研究 - IC組件, — https://www.ic-components.tw/blog/in-depth-study-of-the-characteristics,applications-and-differences-of-nmos-and-cmos.jsp
  30. Chapter 6 CMOS Class-E Power Amplifier - VTechWorks, — https://vtechworks.lib.vt.edu/bitstream/handle/10919/11116/Chap6.PDF
  31. 高通RF360砲火全開CMOS PA勢力快速崛起 - 新電子雜誌, — https://www.mem.com.tw/%E9%AB%98%E9%80%9Arf360%E7%A0%B2%E7%81%AB%E5%85%A8%E9%96%8B%E3%80%80cmos-pa%E5%8B%A2%E5%8A%9B%E5%BF%AB%E9%80%9F%E5%B4%9B%E8%B5%B7/
  32. 什麼是射頻積體電路(RFIC)? - Ansys, — https://www.ansys.com/zh-tw/blog/what-is-rfic
  33. A Review of Wafer-Level Packaging Technology for SAW and BAW Filters - PMC, —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945352/
  34. BAW vs. SAW RF Filters - Qorvo, — https://www.qorvo.com/design-hub/blog/baw-vs-saw-rf-filters
  35. The 5G Effect on RF Filter Technologies - CS ManTech, — https://csmantech.org/wp-content/acfrcwduploads/field_5e8cddf5ddd10/post_4222/01.3.pdf
  36. RF Filters - Qorvo, — https://www.qorvo.com/products/filters-duplexers/rf-filters
  37. Trends and Applications of Surface and Bulk Acoustic Wave Devices: A Review - MDPI, — https://www.mdpi.com/2072-666X/14/1/43
  38. RF Front End Module Market Size, Share & Forecast Report - 2032 - Global Market Insights, — https://www.gminsights.com/industry-analysis/rf-front-end-module-market
  39. SP20522 – RF Front-End Module Comparison 2020 - Volume 2 - Yole Group, — https://medias.yolegroup.com/uploads/2020/04/SP20522-RF-Front-End-Module-Comparison-2020-Vol-2_Sample.pdf
  40. Qorvo Defense and Aerospace Front End Module Products and ..., — https://www.qorvo.com/products/d/da009301
  41. New RF Front End connectivity solution to boost Wi-Fi and Bluetooth performance - Qualcomm, — https://www.qualcomm.com/news/onq/2022/06/new-rf-front-end-connectivity-solution-to-boost-wi-fi-and-blueto
  42. Importance of IoT Front-End Modules (FEM) in Long-Range Wireless Applications, — https://www.dusuniot.com/blog/importance-of-iot-front-end-modules-fem/
  43. 半導體的IDM和代工廠模式,誰更適合中國產業? - 華盛通, — https://www.hstong.com/news/hk/detail/22071210494028502
  44. 射頻前端產業模式分析 - 電子工程世界, — https://www.eeworld.com.cn/zt/Qorvo/view/576
  45. 穩懋半導體- 值得您信賴的全球通訊領導者, — https://www.winfoundry.com/zh-TW/
  46. 穩懋半導體- 值得您信賴的全球通訊領導者 - winfoundry.com, — https://www.winfoundry.com/zh-TW/Service/service_foundry
  47. 穩懋(3105)全年展望:Wi-Fi 7、基礎建設及光電市場需求挹注成長動能 - 優分析, — https://uanalyze.com.tw/articles/6143912364
  48. Qualcomm和TDK宣佈合資企業正式啟動 - 高通, — https://www.qualcomm.cn/news/releases/2017/02/releases-2017-02-03
  49. 高通拿下RF360 挑戰博通、思佳訊、Qorvo - DIGITIMES, — 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id=0000569338_22Z43V4W2AHU809D9Y5FY
  50. 高通吃下與TDK合資RF360所有股權技術完整涵蓋sub-6和毫米波解決方案 - DIGITIMES, — 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id=0000568620_P7O5RMOT3V3ACJLG8OGCX
  51. 全球25家最有價值的半導體公司| 科技, — https://hao.cnyes.com/post/69749?utm_source=cnyes&utm_medium=home&utm_campaign=postid
  52. Mobile Radio Frequency (RF) Semiconductor Analysis - TechInsights, — https://www.techinsights.com/technical-capabilities/overview/devices-analyzed/mobile-radio-frequency
  53. 【十分鐘看懂】5G AiP:毫米波天線封裝技術, — https://www.5g-jump.org.tw/report/content/369
  54. 5G挑戰加劇AiP讓系統設計更簡單:IC封裝,AiP,5G,RF,通訊系統,毫米波 - CTIMES, — https://ctimes.com.tw/DispArt-tw.asp?k=RF/5G/AiP/%E9%80%9A%E8%A8%8A%E7%B3%BB%E7%B5%B1/%E6%AF%AB%E7%B1%B3%E6%B3%A2&o=1907041343P3
  55. 射頻IC 概念股值得投資嗎?Wi-Fi 7 促射頻IC 產業回暖,最佳進場時機! - Roo.Cash, — https://roo.cash/blog/rfic-conceptstock-article/
  56. Low power cellular IoT - nordicsemi.com, — https://www.nordicsemi.com/Products/Wireless/Low-power-cellular-IoT
  57. 77/79GHz Millimeter Wave Radar Unlocking Growth Opportunities: Analysis and Forecast 2025-2033 - Archive Market Research, — https://www.archivemarketresearch.com/reports/7779ghz-millimeter-wave-radar-593635
  58. Automotive Radar Market Report 2025 | Growth Projected at a CAGR of 23% to 2032 - Unlocking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Smart Mobility Solutions with Automotive Radar Technology Models - ResearchAndMarkets.com, —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716232158/en/Automotive-Radar-Market-Report-2025-Growth-Projected-at-a-CAGR-of-23-to-2032---Unlocking-New-Business-Models-and-Smart-Mobility-Solutions-with-Automotive-Radar-Technology-Models---ResearchAndMarkets.com
  59. Autonomous Driving Design Technology - Rogers Corporation, — https://rogerscorp.com/-/media/project/rogerscorp/documents/articles/english/advanced-connectivity-solutions/steering-circuit-materials-for-77-ghz-automotive-radar.pdf
  60. CMOS IC Solutions for the 77 GHz Radar Sensor in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 MDPI, — https://www.mdpi.com/2079-9292/13/11/2104
  61. 77/79 GHz automotive radar sensor ICs - Infineon Technologies, — https://www.infineon.com/products/sensor/radar-sensors/radar-sensors-for-automotive/77-79ghz-radar
  62. The Internet from Space: RFIC Advances in High Capacity Low Latency LEO Satellite User and Ground Terminals | Analog Devices, — https://www.analog.com/en/resources/analog-dialogue/articles/internet-from-space-rfic-in-high-capacity-low-latency-leo-satellite-terminals.html
  63. Advancing Communication: The Role of LEO Satellites in the Wireless Expansion - Qorvo, — https://www.qorvo.com/design-hub/blog/advancing-communication-the-role-of-leo-satellites-in-the-wireless-expansion
  64. Adapting RF Cable Assemblies to New Design Perspectives for LEO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 Times Microwave Systems, — https://timesmicrowave.com/adapting-rf-cable-assemblies-to-new-design-perspectives-for-leo-satellite-communications/
  65. Are commercial off-the-shelf RF components ready for lift-off in LEO satellite applications?, — https://filtronic.com/blogs_cots-rf-components-ready-for-lift-off-in-leo-satellite-applications/
  66. LEO satellites | Infineon Technologies, — https://www.infineon.com/applications/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telecommunication-infrastructure/satellite-communication/leo-satelites
  67. Key Focus Areas and Enabling Technologies for 6G - arXiv, — https://arxiv.org/html/2412.07029v1
  68. White Paper on RF enabling 6G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technology to spectrum, — https://www.6gflagship.com/white-paper-on-rf-enabling-6g-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rom-technology-to-spectrum/
  69. White paper on RF enabling 6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technology to spectrum | Request PDF - ResearchGate,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92062959_White_paper_on_RF_enabling_6G_opportunities_and_challenges_from_technology_to_spectrum
  70. 6G Terahertz Communications - IPLOOK, — https://www.iplook.com/info/6g-terahertz-communications-i00352i1.html
  71. RF Enabling 6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Technology to Spectrum | Keysight, — https://www.keysight.com/us/en/assets/7121-1085/article-reprints/RF-Enabling-6G-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rom-Technology-to-Spectrum.pdf
  72. Sub-terahertz communication in 6G - Ericsson, — https://www.ericsson.com/en/6g/spectrum/sub-thz
  73. Secure and steady 6G communication - EurekAlert!, —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73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