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設計定成敗:從源頭攻克PA設計最大難題 — 精準阻抗匹配

設計定成敗:從源頭攻克PA設計最大難題 — 精準阻抗匹配

50歐姆的迷思:一個系統標準,而非元件目標


在射頻 (RF) 與微波工程領域,50歐姆 (50Ω) 阻抗標準無所不在,從測試儀器、纜線到各式元件,它構成了一個共通的語言,然而,對於功率放大器 (Power Amplifier, PA) 設計工程師而言,將這個數字奉為圭臬,視為設計的終極目標,是一種普遍卻極具誤導性的迷思;事實上,50歐姆是一個為「系統」互連而生的便利標準,而非驅動功率電晶體發揮其極致性能的「物理目標」,理解這一點,是攻克PA設計核心難題的第一步。

標準的起源:歷史性的工程妥協

50歐姆標準的誕生,並非源於某項高深的物理定律,而是一次務實的工程妥協,其歷史可追溯至1930年代為千瓦級無線電發射機開發的同軸電纜,當時的工程師面臨一個根本性的權衡:如何在傳輸線中同時最小化訊號損失並最大化功率處理能力。

研究發現,對於空氣介質的同軸電纜,這兩個性能指標的最佳點落在不同的特徵阻抗上:

  • 最低插入損耗 (Minimum Insertion Loss):
    理論計算與實測顯示,當電纜的特徵阻抗約為 77Ω 時,訊號在傳輸過程中的衰減最小,這也是為何在對訊號完整性要求極高的電視和影像傳輸系統中,75Ω 成為了主流標準。
  • 最大功率處理能力 (Maximum Power Handling):
    相反地,當特徵阻抗約為30歐姆 (30Ω) 時,電纜能夠承受的功率達到峰值。

顯然,77歐姆與30歐姆之間存在著無法兩全的矛盾,為了在廣泛的RF應用中取得平衡,工程師們採取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折衷方案:取這兩個最佳點的算術平均值。

77 Ω + 30 Ω 2 = 53.5 Ω
這個計算結果非常接近50歐姆,後者因其整數的便利性而被最終採納,並逐步成為全球通用的RF與微波系統標準,因此,50歐姆的本質是一個基於被動傳輸線物理特性的權衡結果,其目的是為了標準化元件間的互連,而非定義主動元件的最佳工作狀態。

主動元件 vs. 被動系統:兩種阻抗的故事

將被動傳輸線的系統標準直接套用在主動功率電晶體上,是混淆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理實體,傳輸線本質上是線性的被動元件,其特性相對穩定;然而,功率電晶體,無論是LDMOS、GaAs HEMT還是先進的GaN HEMT,都是高度非線性的主動元件。

一個功率電晶體的最佳負載阻抗 (Zopt​),並非一個固定的常數,而是由其內部半導體物理、元件幾何結構、偏置條件(如汲極電壓 Vd​ 和靜態電流 Idq​)、工作頻率以及輸入功率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的複雜函數,這個由元件物理決定的「黃金阻抗點」,幾乎從不恰好是純電阻的50歐姆。

PA設計的核心目標,是在電晶體內部的電流源平面 (current-source plane) 上,為其提供一個特定的、通常是複數形式的負載阻抗,以精確控制汲極的電壓與電流波形,從而達成所需的輸出功率、效率與線性度;而PA的輸出匹配網路 (Output Matching Network) 的職責,正是扮演一個「阻抗轉換器」的角色,將系統要求的標準50歐姆,轉換為電晶體真正需要的那個獨特的 Zopt​,因此,50歐姆並非設計的終點,而是匹配網路必須轉換的起點,這個轉換任務的存在,本身就說明了50歐姆標準與電晶體最佳性能點之間存在著固有的鴻溝。

超越最大功率傳輸:為何PAE才是王道

在基礎電路理論中,「最大功率傳輸定理」(Maximum Power Transfer Theorem) 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該定理指出,當負載阻抗 (ZL​) 等於訊號源內阻 (ZS​) 的共軛複數時,即 ZL​=Z∗S​,負載能夠從訊號源獲得最大功率。

這個定理在許多應用中非常有用,但若將其奉為PA設計的唯一準則,則會陷入一個嚴重的效率陷阱,根據該定理,在實現最大功率傳輸的條件下,傳輸效率的理論上限僅為50%,這是因為負載獲得最大功率的同時,訊號源內部也消耗了完全相等的功率,這些功率最終以熱量的形式耗散掉。

對於現代無線通訊系統,尤其是對功耗極其敏感的電池供電設備(如智慧型手機)而言,50%的效率往往是無法接受的,在PA設計領域,一個更為關鍵的性能指標是「功率附加效率」(Power-Added Efficiency, PAE),PAE的定義如下:
PAE = P out , RF - P in , RF P DC  

其中,Pout,RF​ 是RF輸出功率,Pin,RF​ 是RF輸入功率,PDC​ 則是直流電源功耗,PAE不僅考慮了RF功率的增益,更重要的是將直流功耗納入評估,直接反映了放大器將直流電能轉換為RF訊號的能力。

為了實現高於50%的效率,負載阻抗必須刻意地偏離共軛匹配的條件,通常,透過呈現一個比訊號源內阻實部更高的負載電阻,可以顯著提升效率,儘管這可能會犧牲一部分的輸出功率,這便引出了PA設計中最核心的權衡 (trade-off):

最大輸出功率 (Pout) 與最高功率附加效率 (PAE) 所對應的最佳負載阻抗點是不同的,最大功率傳輸定理定義了獲得 Pout,max​ 的阻抗點,而追求 PAEmax​ 則需要透過精確的波形工程 (waveform engineering),即控制基頻與諧波阻抗,來最小化電晶體的功耗,這兩個不同的物理目標,直接導致了它們在史密斯圖 (Smith Chart) 上擁有各自獨立的最佳阻抗區域。

模擬與矽晶之間的鴻溝:為何匹配網路總是失敗

在PA設計流程中,工程師普遍依賴先進的電路模擬軟體來預測性能並設計匹配網路,理論上,一個精準的電晶體模型加上精確的電磁 (EM) 模擬,應該能產出一個完美的設計;然而,無數次的「洗板」(board re-spin) 經驗告訴我們,模擬結果與實際量測性能之間往往存在一道巨大的鴻溝,這種差異不僅拖延了產品開發週期,更造成了巨大的研發成本浪費;這道鴻溝的形成,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源於元件物理、實體實現與模型抽象化三個層面的誤差累積。

非線性的現實:當小訊號模型說謊

電晶體廠商提供的模型,許多是基於小訊號S參數 (S-parameters) 建立的,S參數在線性工作區內能非常準確地描述元件的行為,這對於小訊號放大器 (LNA) 或其他線性電路的設計是足夠的;然而,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狀態與此截然不同。

為了追求高功率和高效率,PA電晶體通常被驅動至其飽和區,工作在深度非線性的狀態下,在這種大訊號驅動下,元件會表現出一系列小訊號模型無法描述的複雜現象:

  • 增益壓縮 (Gain Compression):
    隨著輸入功率增加,放大器的增益開始下降。
  • 諧波產生 (Harmonic Generation):
    輸出訊號中會出現基頻的整數倍頻率成分 (2f0​,3f0​,…)。
  • 元件內部電容的動態變化:
    電晶體內部寄生的閘源極電容 (Cgs​) 和閘汲極電容 (Cgd​) 會隨著閘極和汲極電壓的劇烈擺動而動態變化,這種參數振盪效應 (parametric oscillation) 可能會引發次諧波振盪等問題。

這些非線性效應代表電晶體的有效輸出阻抗不再是一個靜態值,而是隨著輸入功率等級動態變化的,僅依賴基於線性假設的小訊號模型來設計匹配網路,無異於緣木求魚,其結果必然與大訊號下的真實情況產生顯著偏差。

看不見的敵人:寄生效應與製程變異

從理想的電路圖到實際的印刷電路板 (PCB),是一個充滿妥協與寄生效應的過程,這些在模擬中容易被忽略或簡化的「雜質」,卻是現實世界中主導性能的關鍵因素。

  • 寄生電感與電容:
    任何實體導體都存在寄生電感和電容,打線 (bond wires)、封裝引腳、PCB走線、過孔 (vias),甚至旁路電容的佈局,都會引入數十至數百pH的寄生電感,這些微小的寄生參數在GHz頻段會產生巨大的電抗,徹底改變電晶體裸晶 (die) 實際「看到」的阻抗,例如,一段0.5 nH的寄生串聯電感(相當於一顆0402尺寸電容的典型值),在10 GHz時會產生約31.4Ω 的感抗,這足以讓一個精心設計的匹配網路完全失效,這些寄生參數還可能形成意想不到的諧振迴路,導致PA在高頻段產生寄生振盪 (parasitic oscillation),嚴重影響穩定性。
  • 製程變異 (Process Variation):
    半導體製造本身存在無法避免的微小偏差,從一片晶圓到另一片晶圓,甚至在同一片晶圓的不同位置,電晶體的閘極長度、摻雜濃度、層厚等物理參數都可能存在細微差異,這些差異會導致元件的電氣特性(如閾值電壓、跨導)偏離廠商提供的「典型」(Typical) 模型,進而影響其最佳阻抗點和最終性能。

這些物理實現層面的寄生參數和製程變異,共同構成了一個「隱藏」的、不可控的匹配網路,疊加在工程師設計的網路之上,使得模擬與現實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模型的極限:GaN等先進技術的挑戰

隨著通訊技術向更高頻率、更高功率密度發展,以碳化矽上氮化鎵 (GaN-on-SiC) 為代表的寬能隙半導體技術已成為主流,GaN元件擁有極高的功率密度、高工作電壓和優異的高頻性能,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模型建立挑戰。

  • 電熱效應 (Electro-thermal Effects):
    GaN元件的功率密度是傳統LDMOS的數倍,這表示在極小的面積內會產生巨大的熱量,局部高溫會反過來改變半導體的電氣特性,如電子遷移率下降,導致元件性能隨溫度動態變化,這種電與熱的雙向耦合效應很難在傳統的等效電路模型中被精確描述。
  • 記憶效應 (Memory Effects):
    GaN HEMT中存在的表面態或緩衝層陷阱 (traps) 會捕獲和釋放載子,這個過程的時間常數與低頻調變訊號的包絡相當,這會導致元件的響應不僅取決於當前的輸入,還與其「過去」的訊號歷史有關,即記憶效應。這種效應對寬頻調變訊號的線性度有致命影響,且極難建模。
  • 極低的輸出阻抗:
    大功率GaN電晶體為了實現高電流輸出,其尺寸通常很大,這導致其輸出阻抗非常低,例如,一顆180 W等級的GaN HEMT,其輸出阻抗可能低於1歐姆 (1Ω),如此低的阻抗使得匹配網路對任何串聯的寄生電感都極為敏感,哪怕是幾十pH的微小電感,都會造成巨大的阻抗偏離,讓基於模擬的設計變得異常困難。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業界發展出物理模型、經驗模型、表格式模型和行為模型等多種建模方法,但每種方法都在精度、複雜度和模擬速度之間存在權衡,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即便是最先進的模型,也終究是對複雜物理現實的一種近似和抽象,無法完全取代基於實測的驗證。

模擬與現實的鴻溝,是元件非線性、實體寄生效應和模型局限性三者共同作用、相互疊加的結果,一個僅僅依賴模擬的設計流程,本質上是在一個理想化的抽象世界中進行優化,其失敗的風險是系統性的,要跨越這道鴻溝,我們必須引入一種能夠直接洞察物理現實的工具。


技術

關鍵特性

建模挑戰

LDMOS

功率密度低 (0.5-3 W/mm),技術成熟,堅固耐用,成本較低,工作電壓高 (達50 V),頻率限制在4 GHz以下。

線性度較好,熱效應管理相對簡單,模型成熟度高。

GaAs (pHEMT)

功率密度中等 (~1.5 W/mm),工作頻率極高 (可達250 GHz),低雜訊,但功率處理能力有限 (5-10 W),擊穿電壓低 (5-12 V)。

S參數模型在高頻下準確度較高,但非線性行為仍需仔細表徵。

GaN (HEMT)

功率密度極高 (4-10 W/mm),高擊穿電壓 (28-50 V),高效率,頻寬大。輸出阻抗較高,有利於寬頻匹配。

嚴重的電熱效應(自熱)、記憶效應(電荷陷獲)、對寄生參數極度敏感。模型建立非常複雜,準確度是主要挑戰。

繪製性能藍圖:負載拉移(Load-Pull)技術的必要性

面對模擬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PA設計師需要一種方法來繞過模型的不可靠性,直接與真實的元件對話,這個方法就是負載拉移(Load-Pull)測試,負載拉移(Load-Pull)並非一個繁瑣的驗證步驟,而是現代PA設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它將設計過程從基於「預測與祈禱」的模式,轉變為基於「量測與實現」的確定性工程,是繪製放大器成功藍圖的關鍵工具。

負載拉移(Load-Pull)原理:測試台上的「如果…會怎樣?」

從根本上說,負載拉移(Load-Pull)是一種系統性的、實驗性的元件表徵技術,其核心思想非常直觀:與其猜測哪個負載阻抗最好,不如將所有可能的負載阻抗都「試」一遍,並直接量測元件在每個阻抗點下的性能表現。

我們可以將其比喻為一個為電晶體量身訂製的「自動試衣間」。在這個過程中:

  1. 一個被稱為「阻抗調諧器」(Impedance Tuner) 的設備被放置在待測元件 (Device Under Test, DUT) 的輸出端。
  2. 調諧器會系統性地在史密斯圖上產生數百甚至數千個不同的負載阻抗點。
  3. 在每一個阻抗點上,測試系統都會向DUT輸入一個固定功率的RF訊號,並即時量測其輸出功率 (Pout)、增益 (Gain)、功率附加效率 (PAE) 等關鍵性能指標。
  4. 所有量測數據被收集起來,最終繪製成直觀的等高線圖 (Contour Map),清晰地展示出性能指標與負載阻抗之間的關係。

這個過程完全基於對真實硬體的量測,繞過了所有關於非線性、寄生效應和模型不準確的猜測,負載拉移(Load-Pull)提供的不是一個模擬預測值,而是元件在特定偏置和驅動條件下的「性能真相」。

負載拉移(Load-Pull)系統剖析

一個典型的自動化負載拉移(Load-Pull)系統由多個精密儀器協同工作構成,其核心是阻抗調諧器,了解不同調諧器架構的原理和優劣,對於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案至關重要。

  • 訊號源 (Signal Source):
    提供驅動DUT所需的RF輸入訊號。
  • 待測元件 (DUT):
    被固定的夾具 (fixture) 或探針台 (probe station) 上,並透過偏置器 (Bias Tee) 提供直流電源。
  • 阻抗調諧器 (Impedance Tuner):
    系統的核心,用於在DUT的輸入端(Source-Pull)或輸出端(負載拉移(Load-Pull))產生可變的阻抗。
  • 耦合器 (Couplers):
    用於在不干擾主訊號路徑的情況下,對前向波和反向波進行採樣。
  • 量測接收機 (Measurement Receivers):
    通常是向量網路分析儀 (VNA) 或功率計 (Power Meters),用於精確量測採樣到的訊號功率和相位,從而計算出Pout、PAE等參數。

根據阻抗合成方式的不同,調諧器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調諧器類型

工作原理

最大VSWR/調諧範圍

功率處理能力

速度

諧波調諧

最佳應用場景

被動式 (Passive)

利用機械結構(如滑動螺釘)物理性地反射訊號,產生所需阻抗。

受自身損耗限制,高頻下Gamma < 1。

高,取決於機械結構的耐受能力。

慢,因涉及機械運動。

複雜,需要多個級聯或特殊設計的調諧器。

高功率元件(如基地台PA)的基頻特性量測。

主動式 (Active)

利用外部放大器主動注入一個訊號至DUT輸出端,合成所需的反向波,從而「虛擬」出目標阻抗。

可達Gamma ≥ 1,能完全補償系統損耗。

受限於注入放大器的功率。

非常快,全電子控制。

靈活,可獨立控制各次諧波的幅度和相位。

晶圓級 (On-wafer) 測試、毫米波應用、寬頻調變訊號測試。

混合式 (Hybrid)

結合被動式和主動式,利用被動調諧器進行粗調和承受大功率,再由主動注入環路進行精細調諧和損耗補償。

可達Gamma ≥ 1。

高,繼承了被動調諧器的優點。

快,比純被動式快得多。

靈活。

通用型高性能測試,兼顧高功率與高調諧範圍。

視覺化成功:解讀Pout與PAE等高線圖

負載拉移(Load-Pull)測試的最終成果,是一張或多張繪製在史密斯圖上的性能等高線圖,這些圖表是PA設計師的藏寶圖,直觀地揭開通往最佳性能的路徑。
一張典型的負載拉移(Load-Pull)圖通常會疊加顯示Pout和PAE的等高線:

  • Pout等高線 (Pout Contours):
    每一條閉合的曲線代表一個恆定的輸出功率值,曲線越向中心收縮,代表的功率值越高,最內層、最小的那個圈的中心點,標示著能夠實現最大輸出功率 (Pout,max​) 的最佳負載阻抗,記為 Zopt_Pout。
  • PAE等高線 (PAE Contours):
    同樣,每一條曲線代表一個恆定的功率附加效率值,最內層曲線的中心點,標示著能夠實現最高PAE (PAEmax​) 的最佳負載阻抗,記為 Zopt_PAE。

圖中以史密斯圖呈現功率附加效率 (PAE) % 與輸出功率 (Pout) dBm 的等高線,用於視覺化放大器在不同負載阻抗下的效能表現。

解讀這張圖的關鍵在於觀察兩個「中心點」的位置。幾乎在所有情況下,工程師都會發現 Zopt_Pout​ 和 Zopt_PAE​ 並不重合,這張圖以無可辯駁的實測數據,直觀地驗證了我們在第一節中討論的理論:追求最大功率和追求最高效率是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它們需要不同的負載條件。

權衡的藝術:做出數據驅動的決策

負載拉移(Load-Pull)等高線圖的最大價值,在於它賦予了工程師在相互衝突的性能指標之間進行量化權衡的能力,設計不再是猜測,而是在一張清晰的地圖上選擇最優路徑。
以下是一些實際的決策場景:

  • 智慧型手機PA設計:
    對於電池續航力至關重要的行動裝置,設計師可能會放棄追求極致的輸出功率,他可能會選擇一個位於PAE最高等高線區域(例如,PAE > 70%)內的阻抗點,即使這代表輸出功率會比峰值低0.5 dB,這個決策是基於最大化通話時間和使用時長的產品需求。
  • 基地台PA設計:
    在宏基地台中,絕對的輸出功率和訊號覆蓋範圍是首要考量,設計師可能會選擇一個非常接近 Zopt_Pout​ 的阻抗點,以榨取每一分功率,雖然這會犧牲一些效率,但基地台擁有更強大的散熱系統和穩定的電力供應,可以承受由此產生的額外熱量。
  • 高線性度應用:
    對於需要傳輸複雜調變訊號(如5G NR中的高階QAM)的系統,除了Pout和PAE,線性度指標如鄰近通道功率比 (ACPR) 或誤差向量幅度 (EVM) 也至關重要;先進的負載拉移(Load-Pull)系統可以同時量測這些指標,並將它們的等高線疊加在同一張圖上,設計師可以在Pout、PAE和ACPR/EVM三者之間尋找一個「甜蜜點」,即一個能同時滿足所有關鍵指標規格的阻抗區域。

負載拉移(Load-Pull)將PA設計從一個單點優化的問題,轉變為一個在多維性能空間中尋找最佳工作區域的過程,它提供的不是單一的答案,而是一整套數據,讓工程師能夠根據具體的應用需求,做出最明智、最可靠的設計決策,這是一種根本性的風險轉移策略,它將設計前期最大的不確定性 — 元件的真實性能 — 轉化為一組確定的、可供設計的目標數據,從而為後續的匹配網路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數據到設計:實現最佳匹配網路

獲得精確的負載拉移(Load-Pull)數據只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的挑戰是將圖表上那個理想的「黃金阻抗點」轉化為一個由電感和電容構成的實體電路,這個過程被稱為匹配網路合成 (Matching Network Synthesis),而史密斯圖不僅是展示數據的工具,更是進行圖形化設計的強大平台。

選擇目標阻抗 (Zopt​)

設計的第一步是在負載拉移(Load-Pull)等高線圖上做出最終的權衡決策,選定一個具體的目標阻抗點,如前所述,這個選擇取決於產品的核心需求,一旦選定,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明確的設計目標:一個複數阻抗值 ZL​=R+jX,這個 ZL​ 就是電晶體在期望的工作狀態下,需要「看到」的負載。

史密斯圖上的實踐合成

匹配網路的任務,是將系統的標準阻抗(通常是 50+j0Ω)轉換為我們選定的目標阻抗 ZL​,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無損耗的電感 (L) 和電容 (C) 組成LC網路來實現這種轉換,史密斯圖提供了一種直觀的圖解法來完成這個設計過程。

以下是一個簡化的兩元件L型匹配網路的設計步驟:

  1. 正規化與標點:
    首先,將所有阻抗值除以系統特性阻抗(Z0​=50Ω)進行正規化,起始點是史密斯圖的中心點,代表正規化後的 1+j0,目標點則是正規化後的 zL​=ZL​/Z0​,在圖上標出這兩個點。
  2. 理解基本移動規則:
    在史密斯圖上增加串聯或並聯元件,會使阻抗點沿著特定的軌跡移動:
  • 串聯電感 (L): 沿著等電阻圓 (Constant Resistance Circle) 順時針移動。
  • 串聯電容 (C): 沿著等電阻圓逆時針移動。
  • 並聯電感 (L): 沿著等電導圓 (Constant Conductance Circle) 逆時針移動。
  • 並聯電容 (C): 沿著等電導圓順時針移動。
    (註:為方便並聯計算,通常會使用阻抗-導納雙用圖,或將阻抗點旋轉180度到導納半邊進行操作。)
  1. 規劃路徑:
    設計的目標是透過一到兩次移動,從中心點到達目標點 zL,一個常見的策略是,先增加一個串聯元件,使阻抗點移動到與目標點 zL​ 位於同一個等電導圓上,然後再增加一個並聯元件,沿著該等電導圓移動到 zL​。
  2. 計算元件值:
  • 第一步 (串聯元件):
    從中心點 (1+j0) 開始,沿著 R=1 的等電阻圓移動,直到與穿過目標點 zL​ 的等電導圓相交。讀出這段移動所產生的正規化電抗變化量 Δx,如果順時針移動(向上),則為電感;逆時針(向下)則為電容。
  • 第二步 (並聯元件):
    從上一步的交點開始,沿著等電導圓移動到目標點 zL​。讀出這段移動所產生的正規化電納變化量 Δb。如果順時針移動,則為電容;逆時針則為電感。
  • 反正規化: 將讀出的正規化電抗 x 和電納 b 轉換為實際的元件值。
  • 對於串聯電感:L=2πfx⋅Z0​​
  • 對於串聯電容:C=2πf⋅x⋅Z0​1​
  • 對於並聯電感:L=2πf⋅bZ0​​
  • 對於並聯電容:C=2πf⋅Z0​b​

其中 f 是工作頻率。

透過這個圖形化的過程,工程師可以快速地確定匹配網路的拓撲結構(例如,是先串聯電感再並聯電容,還是其他組合)和所需的元件值。設計完成後,還需要使用電磁模擬工具對包含PCB走線、焊盤等實體結構的匹配網路進行最終驗證和微調,以確保其實際性能盡可能地接近設計目標,負載拉移(Load-Pull)數據為這個過程提供了無比堅實的起點,大大提高了首次設計成功的機率。

負載拉移(Load-Pull)是現代PA設計的基石

在競爭激烈的無線通訊市場,產品的上市時間和性能表現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功率放大器作為射頻前端的核心,其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整個系統的競爭力,本文深入探討了PA設計中最根本的挑戰——精準阻抗匹配,並闡明了為何傳統的設計方法常常陷入困境。

我們的分析始於解構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50歐姆標準,它並非驅動主動元件發揮潛能的物理目標,而是一個為系統互連便利而生的歷史性妥協,將功率電晶體強行匹配至50歐姆,往往是以犧牲其最佳輸出功率和效率為代價的。

隨後,我們揭示了為何依賴模擬的設計流程常常與現實脫節,元件固有的非線性行為、無處不在的實體寄生效應,以及對GaN等先進半導體技術日益複雜的建模挑戰,共同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這種模擬與現實的差異,是導致設計反覆迭代、成本攀升和開發週期延宕的根本原因。

面對這一困境,負載拉移(Load-Pull)測試技術提供了一條清晰的出路,它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驗證工具,而是現代PA設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工具,負載拉移(Load-Pull)以無可辯駁的實測數據取代了充滿不確定性的模型預測,它讓工程師能夠:

  • 直觀洞察真相:
    透過Pout、PAE等高線圖,清晰地看到元件的真實性能潛力及其對負載阻抗的依賴關係。
  • 進行量化權衡:
    在相互衝突的性能指標(如功率與效率)之間,做出數據驅動的、符合產品需求的最佳決策。
  • 建立成功藍圖:
    為後續的匹配網路設計提供一個精準、可靠的目標,從源頭上確保設計的正確性。

總而言之,將負載拉移(Load-Pull)整合為設計流程的標準環節,是將PA設計從一門「藝術」轉變為一門精密「科學」的關鍵,它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風險管理策略,透過前期投入,弭平了模擬與現實的差距,確保了首次設計的成功率,在追求更高性能、更短開發週期的今天,掌握並善用負載拉移(Load-Pull)技術,已成為每一位射頻工程師加速產品創新、贏得市場先機的必備利器。

實現高效能PA設計:選擇專業的測試與量測夥伴

誠如文中所述,要跨越模擬與現實的鴻溝,精準的實測數據是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建構一套穩定、可靠且功能全面的負載拉移(Load-Pull)測試系統,本身就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需要整合來自不同廠商的精密儀器,並確保其無縫協作。

要將理論化為現實,選擇一個能提供完整、可靠測試方案的合作夥伴至關重要;奧創系統科技 (Ultrontek) 長期深耕於半導體與電子量測領域,提供從晶圓級到封裝元件的完整測試解決方案,能協助工程師應對PA設計中的各項挑戰。

奧創系統科技 (Ultrontek) 整合了業界領先的測試儀器與設備,能根據客戶的具體需求,量身打造最適合的PA測試與特性分析系統,其方案涵蓋了本文討論的關鍵技術:


負載牽引配置的核心,便是 R&S®ZNA 向量網路分析儀

  • PA基礎特性分析
    整合向量網路分析儀 (VNA)、頻譜分析儀與訊號源等核心儀器,為PA的基本增益、頻寬、線性度等指標提供精準的量測基礎。
  • 放大器特性分析 (Load-Pull)
    提供完整的負載拉移(Load-Pull)測試解決方案,無論是傳統的被動式系統,或是追求速度與極致調諧範圍的主動式、混合式系統,都能協助客戶建構,以精準描繪出Pout與PAE等高線圖,找到最佳阻抗點。
  • 高效率設計 (Harmonic Load-Pull)
    針對Class F、Class J等先進高效率PA設計,奧創系統科技 (Ultrontek) 亦能提供諧波負載拉移 (Harmonic 負載拉移(Load-Pull)) 系統,讓工程師能精準控制基頻與諧波阻抗,徹底發揮元件的效率潛力。

透過與奧創系統科技 (Ultrontek) 這樣的專業夥伴合作,設計團隊無需在測試系統的建置與除錯上耗費心力,而是能將資源集中於PA的核心設計與創新,直接獲取可靠的實測數據來指導匹配網路的開發,這不僅大幅縮短了產品的開發週期,更確保了最終產品的性能與市場競爭力,是加速您產品上市的真正利器。

參考資料

  1. Why is 50-ohm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standardized in RF and Microwave systems? - AWR Design Environment - Cadence Technology Forums,  https://community.cadence.com/cadence_technology_forums/f/awr-design-environment/62213/why-is-50-ohm-characteristic-impedance-standardized-in-rf-and-microwave-systems
  2. Why Fifty Ohms? - Microwave Encyclopedia,  https://www.microwaves101.com/encyclopedias/why-fifty-ohms
  3. Why 50 Ohms is the Standard in RF Design and the Role of Alumina in High-Performance RF Circuits - CERcuits - Online ceramic PCB & substrates,  https://ceramic-pcb.com/2025/03/06/why-50-ohms-is-the-standard-in-rf-design-and-the-role-of-alumina-in-high-performance-rf-circuits/
  4. community.cadence.com,  https://community.cadence.com/cadence_technology_forums/f/awr-design-environment/62213/why-is-50-ohm-characteristic-impedance-standardized-in-rf-and-microwave-systems#:~:text=It%20is%20a%20simple%20tradeoff,all%20RF%20and%20Microwave%20systems.
  5. Scalar Load Pull - Maury Microwave,  https://maurymw.com/scalar-負載拉移(Load-Pull)/
  6. Wideband High-Power High-Efficiency Amplifiers with GaN HEMTs for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s - Sumitomo Electric,  https://sumitomoelectric.com/sites/default/files/2020-12/download_documents/E89-05.pdf
  7. Maximum Power Transfer Theorem | DC Network Analysis | Electronics Textbook,  https://www.allaboutcircuits.com/textbook/direct-current/chpt-10/maximum-power-transfer-theorem/
  8. Maximum power transfer theorem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ximum_power_transfer_theorem
  9. How does the Maximum Power Transfer Theorem relate to RF power amplifiers?,  https://ham.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5158/how-does-the-maximum-power-transfer-theorem-relate-to-rf-power-amplifiers
  10. Understanding the Maximum Power Theorem | Triad Magnetics,  https://info.triadmagnetics.com/blog/maximum-power-theorem
  11. 負載拉移(Load-Pull) Techniques with Applications to Power Amplifier Design,  https://picture.iczhiku.com/resource/eetop/wyKtpLqGtTrEyxmx.pdf
  12. Transistor and Amplifier Modeling Methods for Microwave Design,  https://www.ieee.li/pdf/viewgraphs/transistor_amplifier_modeling_methods_for_microwave_design.pdf
  13. Review of RF Device Behavior Model: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 PMC,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154529/
  14. Practical PA Design Issues | PDF | Amplifier |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 Scribd,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508956572/Practical-PA-Design-Issues
  15. Effect of nonlinearity of parasitic capacitance on analysis and design of Class E/F3 power amplifier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3395016_Effect_of_nonlinearity_of_parasitic_capacitance_on_analysis_and_design_of_Class_EF3_power_amplifier
  16. Power Amplifiers for 5G - Lund University Research Portal,  https://portal.research.lu.se/files/177516685/thesis_final.pdf
  17. Design-Aware Parasitic-Aware Simulation Based Autom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ly Linear RF CMOS Power Amplifiers - MDPI,  https://www.mdpi.com/2079-9292/12/2/272
  18. Power Amplifier Oscillation: Parasitics and Effects on Amplifiers | Advanced PCB Design Blog | Caden,  https://resources.pcb.cadence.com/blog/2020-power-amplifier-oscillation-parasitics-and-effects-on-amplifiers
  19. AN221012 - Ampleon,  https://www.ampleon.com/documents/application-note/AN221012.pdf
  20. GaN Breaks Barriers—RF Power Amplifiers Go Wide and High | Analog Devices,  https://www.analog.com/en/resources/analog-dialogue/articles/rf-power-amplifiers-go-wide-and-high.html
  21. AN-007: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GaN, LDMOS, and GaAs for RF and Microwave Applications - NuWaves RF Solutions,  https://nuwaves.com/wp-content/uploads/2020/08/AN-007-A-Comparative-Review-of-GaN-LDMOS-and-GaAs-for-RF-and-Microwave-Applications.pdf
  22. Modelling challenges for enabling high performance amplifiers in 5G/6G applications - White Rose Research Online,  https://eprints.whiterose.ac.uk/177217/1/Modelling%20Challenges%20for%20enabling%20high%20performance%20amplifiers%20in%205G-6G%20applications_FinalProof.pdf
  23. What are Load Pull Measurements? | Focus Microwaves,  https://focus-microwaves.com/wp-content/uploads/2024/06/What-are-負載拉移(Load-Pull)-Measurements.pdf
  24. Load pull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ad_pull
  25. Learn About 負載拉移(Load-Pull) Systems: Passive and Active Tuners ...,  https://www.allaboutcircuits.com/technical-articles/learn-about-methods-of-impedance-synthesis-in-負載拉移(Load-Pull)-systems/
  26. Understanding Load Pull for Power Amplifiers - Rahsoft,  https://rahsoft.com/2024/07/31/understanding-負載拉移(Load-Pull)-for-power-amplifiers/
  27. 3 43Fortythree Series - City Tech OpenLab,  https://openlab.citytech.cuny.edu/rilboudo-eportfolio/files/2012/08/Introd-to-負載拉移(Load-Pull)-syst-and-applic1.pdf
  28. Understanding Load Pull - YouTube,  https://m.youtube.com/watch?v=JtMeIdlEe40&pp=ygUJI2xvYWRwdWxs
  29. A New Approach to Load Pull - GLORIS Rohde & Schwarz,  https://scdn.rohde-schwarz.com/ur/pws/dl_downloads/dl_common_library/dl_brochures_and_datasheets/pdf_1/2025051917_New_Approach_to_Load_Pull_en.pdf
  30. Load pull testing | Rohde & Schwarz,  https://www.rohde-schwarz.com/ae/solutions/electronics-testing/rf-microwave-and-components/負載拉移(Load-Pull)-testing/負載拉移(Load-Pull)-testing_257257.html
  31. Load Pull Overview - Muray Microwave | PDF | Amplifier | Electrical ...,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437980432/負載拉移(Load-Pull)-Overview-Muray-Microwave
  32. 負載拉移(Load-Pull) Analysis for Optimizing PA Performance,  https://community.cadence.com/cfs-file/__key/communityserver-blogs-components-weblogfiles/00-00-00-01-21/8156.Load_2D00_pull_5F00_analysis_5F00_optimizing_5F00_PA_2D00_performance_5F00_wp.pdf
  33. Pout and PAE contours of the 負載拉移(Load-Pull) simulation dataset for the main...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Pout-and-PAE-contours-of-the-負載拉移(Load-Pull)-simulation-dataset-for-the-main-PA-a-at-the-peak_fig4_360624925
  34. Power Amplifier Load Pull Design Techniques Leveraging Measurements and AI/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GaROjDUwk
  35. Understanding Load Pull - YouTube,  https://m.youtube.com/watch?v=JtMeIdlEe40
  36. Help increasing Psat and PAE - Keysight ADS Load Pull Simulation : r/rfelectronics -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r/rfelectronics/comments/1ehcxto/help_increasing_psat_and_pae_keysight_ads_load/
  37. SpectreRF Workshop,  https://web.ece.ucsb.edu/Faculty/rodwell/Classes/ece218c/tutorials_etc/PA_workshop_instruction.pdf
  38. How to Use a Smith Chart for Impedance Matching,  https://resources.system-analysis.cadence.com/blog/how-to-use-a-smith-chart-for-impedance-matching
  39. Procedure for designing a matching circuit using the Smith Chart ...,  https://www.w1bst.org/procedure-for-designing-a-matching-circuit-using-the-smith-chart/
  40. Probe Station - Ultrontek Products | Innovative Testing, Leading the Future(Page1List),  https://en.ultrontek.com/products/Probe-Station/1
  41. Maximizing power amplifier efficiency with harmonic load pull measurements,  https://www.rohde-schwarz.com/us/applications/maximizing-power-amplifier-efficiency-with-harmonic-負載拉移(Load-Pull)-measurements-application-card_56279-135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