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從AM到6G:一文看懂無線調變技術的演進、應用與未來 | 包含QAM/OFDM詳解

從載波到認知無線電:無線射頻調變技術的演進、應用與未來

在無線通訊的廣闊領域中,調變(Modulation)是一項基礎且不可或缺的技術,其核心概念是將攜帶資訊的低頻基頻訊號(Baseband Signal),疊加或「調變」到一個更高頻率的載波(Carrier Wave)上,以便能透過天線進行高效的無線電波傳輸;這項程序的必要性源於多個物理與工程上的考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天線的物理尺寸與其發射訊號的波長成反比;若直接傳輸低頻的基頻訊號,將需要尺寸極不切實際的巨大天線,透過調變將訊號移至高頻段,便能使用尺寸合理的精巧天線,並實現長距離的無線通訊。

本文將探討無線射頻(RF)應用中調變技術的完整演進軌跡,從早期類比廣播時代的質樸技術出發,追溯其如何為聲音的無線傳播奠定基石;接著,探討數位革命所帶來的典範轉移,分析各式數位調變技術如何成為網際網路、5G行動通訊乃至萬物互聯時代的核心驅動力。

整個演進過程的核心,始終圍繞著一個根本性的工程張力:在有限的頻譜資源、功率限制以及無可避免的雜訊干擾下,永無止境地追求更高的資料傳輸速率、更佳的頻譜效率與更強的傳輸可靠性;文中將探討這股驅動力如何催生了從簡單到複雜、從靜態到動態、乃至未來由人工智慧驅動的調變技術革新,呈現一幅從載波到認知無線電的完整技術演進藍圖。

類比技術的基石:廣播聲音與訊號

無線語音的黎明:振幅調變 (AM)

振幅調變(Amplitude Modulation, AM)是歷史上最早用於傳遞音訊的調變技術,其原理相對直觀:在載波的頻率與相位保持恆定的前提下,使其振幅跟隨音訊等基頻訊號的波形變化而改變,這項技術的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初,加拿大發明家范信達(Reginald Fessenden)於1906年成功進行了首次音訊廣播,歷史性地將無線電從僅能傳遞摩斯電碼的電報設備,轉變為能夠向大眾傳播聲音的廣播媒介,在此之前,最原始的AM形式是透過簡單的「開-關-關鍵控」(On-Off Keying, OOK)來傳送摩斯電碼,即按下電鍵時發射載波,放開時則停止,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原始的振幅調變。

從技術角度看,一個標準的AM訊號頻譜包含三個主要部分:原始的載波頻率,以及在其兩側對稱分佈的上邊帶(Upper Sideband)與下邊帶(Lower Sideband),這兩個邊帶攜帶著實際的資訊,然而,這種雙邊帶傳輸方式在功率和頻寬利用上效率不高,為了改善此缺點,後續發展出如單邊帶調變(Single Sideband, SSB)等衍生技術,透過濾除載波和其中一個邊帶,大幅提升了功率和頻譜效率,使其在短波通訊、業餘無線電和軍事通訊等領域找到了重要的利基應用。

儘管AM技術開創了廣播的「黃金時代」,但其最根本的弱點也十分明顯:極易受到雜訊的干擾,由於資訊完全透過振幅的變化來承載,任何外來的振幅擾動,如雷電、馬達火花等產生的電磁干擾,都會被接收機解讀為訊號的一部分,從而產生惱人的靜電雜訊(static)。

追求清晰度的革命:頻率調變 (FM)

為了解決AM調變的雜訊問題,頻率調變(Frequency Modulation, FM)應運而生,FM的原理是保持載波的振幅恆定不變,而使其頻率根據基頻訊號的振幅大小進行偏移,這項革命性的技術由美國工程師阿姆斯壯(Edwin H. Armstrong)在1930年代發明並展示,其初衷就是直接針對AM的抗噪性弱點提出解決方案。

FM技術的關鍵優勢在於其卓越的抗雜訊能力,因為資訊被編碼在頻率的變化中,而大多數自然和人為的電磁干擾主要表現為振幅上的突波,所以FM接收機可以透過限幅器(Limiter)輕易地削去這些振幅雜訊,而保留頻率變化中的原始資訊,這使得FM廣播能夠提供遠比AM廣播更清晰、更純淨的音質,尤其適合對保真度要求高的音樂節目。

然而,阿姆斯壯的發明在初期推廣時面臨了巨大的商業阻力,加上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使其普及速度相當緩慢,直到1960年代,隨著高傳真(Hi-Fi)音響系統的普及和以音樂為主的電台興起,消費者對音質的要求日益提高,FM的優勢才真正被市場所認可,並逐漸取代AM成為高品質音訊廣播的主流標準;這個轉變過程深刻地揭開了一個規律:技術的演進不僅僅是純粹的技術迭代,它往往與市場應用和消費者體驗的變遷緊密相連,當廣播的內容從以語音新聞為主,轉向對音質細節要求極高的音樂時,AM的雜訊問題從一個可容忍的缺點,變成了一個無法忽視的體驗瓶頸,從而為FM這項技術上更優越、但初期成本更高的發明創造了市場需求。

類比技術的綜合比較

除了AM和FM,相位調變(Phase Modulation, PM)是第三種基本的類比調變方式,其原理是改變載波的相位來承載資訊,PM與FM在數學上有著緊密的關聯,可以相互轉換,它更像是通往數位相位調變技術的一個概念橋樑。

總結來看,這三種類比技術各有其明確的工程取捨:AM技術最為簡單、成本最低廉,但音質和抗噪性最差;FM提供卓越的音質和抗噪能力,但代價是需要更寬的頻寬;而PM則在頻寬效率上優於FM,但實現起來更為複雜;這些早期的技術奠定了無線通訊的基礎,也為後來的數位時代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數位革命:編碼電腦的語言

隨著電腦和數位技術的興起,通訊的需求從傳遞連續的類比訊號(如聲音)轉向傳輸離散的數位訊號(由0和1組成的位元流),這一轉變催生了數位調變技術的誕生與蓬勃發展,並最終在性能上全面超越了類比調變。

表1:類比調變與數位調變的比較


特性

類比調變 (例如 AM/FM)

數位調變 (例如 PSK/QAM)

訊號類型

連續變化的訊號

代表離散數值的訊號

抗雜訊能力

較低,雜訊直接影響訊號品質

極高,接收端只需分辨有限個狀態

資料安全性

低,難以進行有效加密

高,位元流可輕易進行複雜加密

錯誤校正

無法實現

可透過編碼技術偵測與校正錯誤

頻譜效率

通常較低

通常較高,可在相同頻寬傳輸更多資料

硬體複雜度

相對簡單

較複雜,但因積體電路(IC)發展而成本降低

適用領域

即時廣播 (AM/FM廣播)

資料、語音、影像等多媒體通訊

典範轉移:數位調變的核心優勢

數位調變的根本區別在於,它將資訊抽象化為離散的符號(Symbols),每個符號代表一個或多個位元(bits),這種根本性的轉變帶來了壓倒性的性能優勢:

  • 卓越的抗雜訊能力
    數位接收機的任務不是完美還原一個連續的波形,而僅僅是判斷接收到的訊號最接近哪一個預設的離散狀態,這使得它對傳輸過程中的雜訊、失真和干擾有著天然的免疫力,傳輸品質遠比類比系統穩定可靠。
  • 強大的資料安全性
    數位化的位元流可以輕易地與各種複雜的加密演算法結合,為通訊提供強大的安全保障,這對於現代商業、軍事和個人通訊至關重要,而類比波形則難以實現同等級別的加密。
  • 可靠的錯誤校正
    數位通訊允許在原始資料中加入額外的冗餘資訊(如奇偶校驗位、循環冗餘校驗碼等),接收端可以利用這些冗餘資訊來偵測甚至自動修正傳輸過程中因雜訊產生的錯誤,從而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 高度的效率與彈性
    數位訊號處理(DSP)技術和積體電路(IC)的飛速發展,使得複雜的數位調變與解調演算法可以被實現在低成本、高效能的晶片中;此外,數位訊號也更容易進行多工處理(Multiplexing),能將語音、影像和數據等多種不同類型的資訊整合在同一通道中傳輸。

數位調變的基礎模組:ASK, FSK, PSK

如同類比調變是透過改變載波的振幅、頻率或相位來承載資訊,數位調變也遵循同樣的思路,只不過改變是離散的、跳躍式的,這三種基本方法構成了所有複雜數位調變技術的基礎。

  • 振幅鍵控 (Amplitude Shift Keying, ASK)
    透過改變載波的振幅來代表不同的位元,最簡單的形式是「開-關-關鍵控」(OOK),即用有載波代表'1',無載波代表'0',這種方式原理簡單,但與AM一樣,抗雜訊能力較差。
  • 頻率鍵控 (Frequency Shift Keying, FSK)
    透過切換載波的頻率來代表不同的位元。例如,用頻率f1​代表'1',頻率f2​代表'0';FSK的抗雜訊能力優於ASK。
  • 相位鍵控 (Phase Shift Keying, PSK)
    透過改變載波的相位來代表不同的位元。例如,用0度相位代表'1',用180度相位代表'0';PSK在功率效率和抗雜訊方面表現出色。

表2:基礎數位調變技術概覽


調變技術

原理 (改變載波的哪個參數)

主要優點

主要缺點

典型應用領域

ASK

振幅 (Amplitude)

實現簡單,成本低

抗雜訊能力差

簡單的紅外線遙控器、光纖通訊

FSK

頻率 (Frequency)

抗噪性較好,實現相對簡單

頻譜效率較低

低功耗物聯網(IoT)、藍牙、RFID

PSK

相位 (Phase)

功率效率高,抗噪性強

硬體較複雜,存在相位模糊問題

衛星通訊、Wi-Fi、深空探測

深入 FSK及其重要變體 (GFSK)

FSK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其恆定的訊號封包(Constant Envelope),即訊號的振幅在調變過程中保持不變,這一特性允許發射機使用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且功率效率更高的非線性功率放大器,對於依賴電池供電的設備而言,這代表更長的續航時間,因此FSK成為了低功耗應用的理想選擇。

然而,標準的FSK在頻率切換時會產生突變,這導致其頻譜洩漏嚴重,佔用較寬的頻寬,頻譜效率不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斯頻率鍵控(Gaussian Frequency Shift Keying, GFSK)應運而生;GFSK在對基頻訊號進行調變前,先讓其通過一個高斯濾波器,這個濾波過程會將原本方波狀的數位脈衝變得平滑,從而使得載波頻率的過渡更加平緩,而非瞬間跳變。
這種平滑處理帶來了顯著的好處:它大幅壓縮了訊號的頻譜寬度,減少了對相鄰頻道的干擾,GFSK巧妙地在FSK的功率效率和簡單性與更高的頻譜效率之間取得了平衡,這一系列的優點 — 低功耗、硬體簡單、良好的抗噪性以及經過改善的頻譜效率 — 使其成為藍牙(Bluetooth)、Zigbee以及其他眾多物聯網(IoT)通訊協定的首選調變技術,選擇GFSK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決策,它更是一個深刻的經濟和物理決策;正是因為GFSK的這些特性,才使得製造一個成本僅幾美元、依靠一顆鈕扣電池就能運行數年的IoT設備成為可能,若沒有這項技術,建構一個包含數十億個連網設備的物聯網世界的願景,在經濟上將是不可行的。

深入 PSK及其關鍵變體 (BPSK, QPSK)

相較於FSK,PSK在給定的訊號功率下,通常能提供更低的誤碼率,即其功率效率更高。

  • 二元相移鍵控 (Binary PSK, BPSK)
    是最簡單的PSK形式,它使用兩個相隔180度的相位(例如0度和180度)來分別代表位元'0'和'1',每個符號傳輸1個位元,BPSK的突出特點是其極致的穩健性(Robustness),在所有調變技術中,BPSK對訊號雜訊比(SNR)的要求是最低的,這表示它能在極其惡劣的訊號條件下維持可靠的通訊連結,這種特性使其成為深空探測、衛星通訊等極端應用場景下的不二之選。
  • 四元相移鍵控 (Quadrature PSK, QPSK)
    則是PSK的進一步發展,它使用四個離散的相位(例如45度、135度、225度、315度),每個相位代表一個由2個位元組成的符號(如00, 01, 10, 11),QPSK的精妙之處在於,它能在不增加頻寬佔用的情況下,將資料傳輸速率提升至BPSK的兩倍,它在傳輸速率和穩健性之間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衡點。

這些特性直接決定了PSK家族在特定領域的應用,對於數百萬公里外的火星探測器而言,其發射功率極其有限,訊號到達地球時已極度微弱,在這種情況下,通訊的首要目標是確保每一個位元都能被準確無誤地接收,而非追求極致的速度;BPSK的極高功率效率,使得用如燈泡般微弱的功率從遙遠的行星傳回可解碼的訊號成為物理上的可能;而在商業衛星電視、衛星網路等應用中,QPSK則更為常見,它在保證足夠穩健性的前提下,提供了兩倍的資料傳輸量,是更具經濟效益的選擇。

追求頻寬的極致:先進數位與多工技術

隨著對資料傳輸速率需求的爆炸性增長,僅依靠基礎的ASK、FSK和PSK已遠遠不夠,通訊工程師們開始探索更為複雜的調變與多工技術,重點是在有限的頻譜資源中壓榨出更高的傳輸效率。

混合式方法:正交振幅調變 (QAM)

正交振幅調變(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QAM)是一項關鍵的進階技術,它巧妙地融合了ASK和PSK的原理,QAM不再僅僅改變載波的單一屬性,而是同時對載波的振幅相位進行調變,從而創造出一個更為密集的、二維的訊號狀態集合,這使得每一個傳輸的符號(Symbol)都能夠承載遠超PSK的位元數量。
為了視覺化地理解QAM,通訊領域引入了星座圖(Constellation Diagram)的概念,在星座圖中,每一個點都代表一個獨特的振幅與相位組合,並對應一個特定的位元序列,星座圖中點的數量即為QAM的「階數」(Order),例如,16-QAM的星座圖上有16個點,64-QAM則有64個點。

QAM的實現是基於兩個相互正交(相位相差90度)的載波,分別稱為同相(In-phase, I)分量和正交(Quadrature, Q)分量,透過獨立調變I和Q兩個分量的振幅,可以合成出星座圖上任意一個點所代表的訊號狀態,這也是其「正交振幅調變」名稱的由來。

速度的競賽:高階QAM的崛起

從16-QAM、64-QAM、256-QAM到1024-QAM甚至更高,調變階數的提升是推動無線通訊速率飛躍的核心引擎之一,這背後的邏輯十分清晰:

  • 更高的頻譜效率:更高階的QAM意味著每個符號能攜帶更多的位元,例如,16-QAM每個符號傳輸4個位元(24=16),256-QAM每個符號傳輸8個位元(28=256),而1024-QAM則能傳輸10個位元(210=1024),在符號傳輸速率不變的情況下,這直接帶來了資料傳輸速率的成倍增長,極大地提高了頻譜利用效率。
  • 代價與挑戰: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在星座圖中塞入越來越多的點時,這些點之間的距離必然會縮小,這使得訊號變得對雜訊和干擾極為敏感,哪怕是微小的擾動,都可能導致接收端將一個星座點誤判為其相鄰的另一個點,從而產生位元錯誤,即誤碼率(Bit Error Rate, BER)上升。

因此,高階QAM的可靠運行需要一個更「乾淨」的通訊環境,即更高的訊號雜訊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這也解釋了為何現代無線系統(如5G和Wi-Fi)都採用了自適應調變技術:當訊號品質極佳時(高SNR),系統會自動選用高階QAM以實現最高速度;而當用戶移動到訊號覆蓋邊緣或受到嚴重干擾時(低SNR),系統則會智慧地切換回更穩健的低階QAM或QPSK,以犧牲速度為代價來保障通訊連結的穩定性。

表3:QAM在現代無線標準中的演進


調變方案

每符號位元數

典型無線標準應用

所需SNR (相對)

主要優勢

QPSK

2

4G LTE, 5G NR, Wi-Fi (所有版本)

極致的穩健性

16-QAM

4

4G LTE, 5G NR, Wi-Fi 4 (802.11n)

穩健性與速率的良好平衡

64-QAM

6

4G LTE, 5G NR, Wi-Fi 4 (802.11n)

中高

高速傳輸

256-QAM

8

4G LTE (高階), 5G NR, Wi-Fi 5 (802.11ac)

非常高的傳輸速率

1024-QAM

10

Wi-Fi 6/6E (802.11ax), 5G (未來版本)

非常高

極高的峰值速率

4096-QAM

12

Wi-Fi 7 (802.11be)

極端高

極限傳輸量

馴服惡劣環境:正交分頻多工 (OFDM)

即使有了高階QAM,無線通訊依然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多路徑效應(Multipath Fading),在真實環境中,無線電波會經由建築物、山丘等物體反射,導致同一訊號以多條路徑、在不同時間點抵達接收端,這些延遲的訊號會對後續的訊號造成干擾,形成所謂的符碼間干擾(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ISI),在高速傳輸時這會嚴重破壞資料的完整性。

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技術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其核心思想堪稱巧妙:分而治之;OFDM並不在單一載波上傳輸一個高速的資料流,而是將這個高速資料流分割成數百甚至數千個平行的低速資料流,然後讓每一個低速資料流去調變一個緊密排列的、數學上相互正交的子載波(Subcarrier)。

這種設計帶來了兩大關鍵好處:

  1. 對抗ISI的能力
    由於每個子載波上傳輸的資料速率非常低,其符號持續時間就變得非常長,這使得訊號對多路徑造成的微小時間延遲不再敏感;此外,OFDM還在每個符號前插入一段被稱為「循環前綴」(Cyclic Prefix)的保護間隔,它能有效地吸收多路徑延遲,從而幾乎完全消除了ISI的影響。
  2. 極高的頻譜效率
    儘管子載波排列得非常緊密,但它們的「正交性」確保了在特定的頻率點上,只有一個子載波的訊號有值,而所有其他子載波的訊號值均為零,這使得它們的頻譜可以相互重疊,而不會產生干擾,從而實現了對頻譜資源的極致高效利用。

當然,OFDM也有其固有的挑戰,例如:較高的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PAPR),這要求功率放大器具有很高的線性度,從而降低了能源效率;同時,它對收發兩端的頻率和相位同步要求也極高;儘管如此,OFDM憑藉其卓越的抗多路徑能力,已成為幾乎所有現代寬頻無線通訊系統的基石,包括Wi-Fi、4G LTE和5G。

服務海量用戶:正交分頻多重接取 (OFDMA)

OFDM解決了單一用戶在惡劣環境下如何高速傳輸的問題,但新的挑戰隨之而來:如何讓眾多用戶高效地共享同一個無線通道?這就引出了從OFDM到OFDMA的關鍵演進。
在傳統的OFDM系統中,無論用戶是正在傳輸大檔案還是僅僅發送一個簡短的狀態更新,在任何一個時間點,整個通道(即全部的子載波)都完全被這一個用戶所獨佔,這在處理大量小封包資料時效率極低,就像為運送一個小包裹而派出整列火車一樣浪費。

正交分頻多重接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技術對此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進,它將OFDM的全部子載波資源進一步細分為更小的單位,稱為「資源單位」(Resource Units, RU),基地台或無線基地台(AP)可以在同一個時間點,將不同的RU分配給不同的用戶

這項改進對於高密度用戶場景(如辦公室、體育場館、商場)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它極大地提升了整個網路的頻譜利用效率,顯著降低了用戶的接入延遲(因為用戶無需等待整個通道被釋放),並允許系統進行更精細、更靈活的資源調度,OFDMA是Wi-Fi 6和5G能夠在擁擠環境下提供更佳體驗的核心技術之一。

表4:OFDM 與 OFDMA 的比較分析


特性

OFDM (正交分頻多工)

OFDMA (正交分頻多重接取)

用戶能力

單用戶 (Single-User)

多用戶 (Multi-User)

通道分配

每個時間點,整個通道由單一用戶獨佔

每個時間點,通道被劃分為多個RU,同時分配給多個用戶

主要目標

對抗多路徑干擾,實現單用戶高速傳輸

提升多用戶場景下的系統效率,降低延遲

處理小封包效率

低,存在資源浪費

高,可將多個用戶的小封包聚合傳輸

延遲

較高,需排隊等待通道

較低,可平行接入

核心標準

Wi-Fi 4/5 (802.11n/ac), 4G LTE (部分)

Wi-Fi 6/7 (802.11ax/be), 5G NR, 4G LTE (下行)

從QAM到OFDM再到OFDMA的演進路徑,清晰地揭開了通訊工程所解決問題的層次遞進。高階QAM主要解決的是「如何在一個符號內傳輸更多位元」的原始速率問題。OFDM則解決了「如何讓這些高速位元在充滿反射和干擾的真實物理環境中存活下來」的可靠性問題。而OFDMA最終解決的是「如何讓整個系統在面對海量競爭用戶時,能夠公平且高效地分配資源」的系統級管理問題。這不是一個線性的替代過程,而是一個層層疊加、互為前提的技術體系:你需要QAM來提供資料密度,需要OFDM來保證高密度QAM在真實世界中的可行性,更需要OFDMA來使得整個系統在多人使用時變得實用,每一代技術的出現,都是為了解決前一代技術成功後所暴露出的、更為複雜的系統性挑戰。

調變技術的實踐:現代無線射頻系統剖析

理論的發展最終要在實際應用中得到檢驗,不同的通訊系統,因其獨特的應用場景、性能要求和成本限制,會選擇最適合的調變與接取技術組合,接下來將探討幾種主流無線系統,說明其調變技術選擇背後的工程邏輯。

表5:關鍵無線射頻應用中的調變技術


應用領域

主要調變方案

多工/接取方案

關鍵性能驅動因素

選擇該技術的主要理由

5G NR / 4G LTE

QPSK 至 256-QAM (自適應)

OFDMA (CP-OFDM)

最大傳輸量、低延遲、高容量

透過自適應調變在速率與可靠性間動態平衡,OFDMA支援海量用戶高效接入。

Wi-Fi 6/7

QPSK 至 1024/4096-QAM (自適應)

OFDMA

極高資料速率、提升密集場景效率

採用極高階QAM追求峰值速率,OFDMA解決高密度用戶下的擁塞與延遲問題。

衛星/深空通訊

BPSK, QPSK

TDMA / FDMA

極致的穩健性與功率效率

在極端功率限制和長距離傳輸下,優先保障鏈路的可靠性而非速率。

物聯網 (IoT) / 藍牙

FSK, GFSK

多種 (ALOHA, TDMA等)

極低功耗、低成本

恆定封包特性允許使用高效率、低成本的功率放大器,延長電池壽命。

行動通訊網路:邁向5G新空中介面 (NR)

現代行動通訊網路,從4G LTE到5G NR,其物理層都建立在OFDMA的堅實基礎之上,這使得網路能夠高效地為廣大地理範圍內的大量用戶提供服務;然而,其真正的智慧體現在自適應調變與編碼(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機制的運用上。

AMC是一個即時反饋和調整的閉環系統,基地台會持續監測每個用戶設備(UE)的上行訊號品質,當一個用戶靠近基地台,訊號強度高、干擾小(即高SNR)時,網路會指示該用戶採用高階調變方案,如64-QAM或256-QAM,以實現極高的下載和上傳速度;然而,當該用戶移動到小區邊緣,或者進入建築物內部導致訊號衰減時(低SNR),網路會立即指示其切換到更為穩健的低階調變,如16-QAM或QPSK,甚至BPSK,雖然這會降低資料速率,但卻能確保通訊連結不中斷;5G NR在這一基礎上更進一步,引入了「彈性參數集(Flexible Numerology)」的概念,允許系統根據不同的頻段(從低頻到毫米波)和不同的應用場景(如超高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或增強型行動寬頻eMBB),動態調整OFDM的子載波間距等參數,實現更精細的資源優化。

無線區域網路:Wi-Fi的演進之路

Wi-Fi技術的演進同樣是一部調變技術不斷升級的歷史,早期的標準逐步引入OFDM,到了802.11ac(Wi-Fi 5),OFDM與高達256-QAM的調變已成為標準配置,為家庭和辦公室提供了千兆級的無線速率。

802.11ax標準,即廣為人知的Wi-Fi 6,則帶來了兩項革命性的升級,其核心目標是提升在高密度用戶環境下的「真實世界」性能:

  1. 1024-QAM
    為了追求更高的峰值速率,Wi-Fi 6引入了1024-QAM,這將每個符號承載的位元數從256-QAM的8位元提升到了10位元,在理想的強訊號條件下,理論上可帶來25%的速率提升。
  2. OFDMA:然而,對真實用戶體驗影響更為深遠的,是OFDMA技術的引入(同時支援上行和下行),這徹底改變了Wi-Fi的資源分配方式;一個Wi-Fi 6的AP可以將一個20MHz的頻道劃分成多個更小的資源單位(RU),並同時向多個用戶(例如,一個正在進行視訊通話,一個在瀏覽網頁,另一個的IoT設備在上傳感測器數據)發送資料,這極大地緩解了網路擁塞,降低了延遲,顯著改善了在機場、辦公室、體育館等多設備連接場景下的網路性能。

衛星與深空通訊:穩健性至上的王國

衛星與深空通訊面臨著與地面通訊截然不同的極端挑戰:巨大的路徑損耗、星上或探測器上極其有限的發射功率,以及對通訊連結近乎完美的可靠性要求,在這樣的環境下,工程師的設計哲學是「可靠性壓倒一切」。

因此,BPSK和QPSK成為了這個領域無可爭議的主導技術,它們卓越的功率效率,因此在發射功率相同的情況下,能比其他調變方式在更低的SNR下被成功解調,對於距離地球數億公里的深空探測器,每一分貝的訊號功率都彌足珍貴,BPSK的極致穩健性是確保科學數據能夠成功傳回地球的唯一保障;在商業衛星領域,如衛星電視直播和衛星網際網路服務,QPSK則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折衷方案,它在僅僅增加少量功率需求的條件下,提供了BPSK兩倍的資料容量,從而實現了商業上的經濟可行性。

物聯網 (IoT):成本與功耗的極致權衡

物聯網應用場景的需求與上述所有領域都不同,絕大多數IoT終端設備(如智慧感測器、穿戴設備)的設計約束是:極致的低成本、長達數年的電池壽命,以及通常只傳輸少量、非頻繁的資料封包;在這種「少食多餐」的模式下,基於FSK的調變方案,特別是GFSK,成為了最佳選擇;FSK訊號的恆定封包特性,使其可以使用簡單、廉價且高效的非線性功率放大器,這直接關係到設備的成本和功耗;調變和解調過程的簡單性也降低了對處理器性能的要求,進一步節省了晶片成本和能耗。GFSK在保留這些優點的同時,透過高斯濾波改善了頻譜特性,使其能夠在擁擠的免授權頻段(如2.4GHz)中與其他無線技術共存。因此,在藍牙低功耗(BLE)、Zigbee等主流IoT標準中,GFSK被廣泛採用。

綜合來看,現代通訊工程的精髓並非在於尋找一種「最好」的調變技術,而在於建立一個包含從簡單到複雜、從穩健到高效的完整「工具箱」;而一個通訊系統的「智慧」,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它能否利用如AMC這樣的控制機制,根據瞬息萬變的通道狀況,即時地從這個工具箱中挑選出最合適的工具;5G或Wi-Fi的先進性,不僅在於其擁有1024-QAM這樣的「攻城利器」,更在於它懂得在逆境中「退守」,優雅地降級到QPSK以維持連結,這種動態適應的能力,為未來由AI主導的、更深層次的智慧化奠定了基礎。

下一個前沿:智慧與自適應調變

隨著無線通訊邁向後5G和6G時代,對傳輸量、延遲和效率的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傳統的、在標準中預先定義好的靜態調變方案正逐漸觸及其性能天花板,下一個前沿的焦點,是發展具備更高智慧和自適應能力的調變技術,使其能夠更主動、更精細地適應複雜多變的無線環境。

挑戰極限:Wi-Fi 7 (IEEE 802.11be) 與 4096-QAM

作為Wi-Fi技術的下一次重大演進,Wi-Fi 7(標準代號IEEE 802.11be)的核心目標是實現「極高傳輸量」(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 EHT),目標峰值速率達到30 Gbps甚至更高,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其物理層進行了多項關鍵增強:

  • 4096-QAM
    這是最引人注目的調變升級,從Wi-Fi 6的1024-QAM(每符號10位元)提升至4096-QAM(每符號12位元),在理論上帶來了20%的峰值速率增長。
  • 320 MHz 通道頻寬
    Wi-Fi 7支援高達320 MHz的通道頻寬,是Wi-Fi 6最大頻寬(160 MHz)的兩倍,這為速率的倍增提供了基礎。

然而,這種極限性能的代價是高昂的,4096-QAM的星座圖極其密集,對雜訊極度敏感,這代表它只能在訊號品質極佳、干擾極小的理想環境下(即非常高的SNR)才能穩定工作,通常需要配合先進的波束成形(Beamforming)技術,在非常近的距離內才能實現,這代表著調變技術在傳統QAM路線上的探索已接近物理極限。

逼近香農極限:機率性星座圖整形 (PCS)

傳統的QAM調變存在一個根本性的理論缺陷:它假設星座圖上的每一個點都以相同的機率被發送;然而,根據資訊理論創始人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的理論,為了在受高斯白雜訊(AWGN)干擾的通道中達到最大傳輸容量(即香農極限),訊號的振幅分佈應當呈現高斯分佈,而非均勻分佈。

機率性星座圖整形(Probabilistic Constellation Shaping, PCS)技術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提出的革命性方法,它打破了傳統QAM的均勻機率假設,透過智慧演算法,使得能量較低的星座點(靠近星座圖中心)的發送機率高於能量較高的星座點(位於星座圖邊緣),其結果是,發送訊號的總體統計分佈被「整形」得更接近理想的高斯分佈。

這項技術帶來了所謂的「整形增益」(Shaping Gain),在相同的SNR條件下,採用PCS的系統可以達到比傳統QAM更高的資料速率;或者說,在達到相同資料速率的目標下,PCS系統所需的SNR更低;這使得通訊系統的性能更逼近理論上的香農極限,PCS不僅能提升頻譜效率,還能實現非常精細的速率自適應調整,是未來光纖通訊和6G無線通訊領域的關鍵研究方向之一。

AI原生空中介面:6G的典範轉移

6G的願景遠不止是更快的速度,它目的在構建一個「AI原生」(AI-Native)的網路,即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不再是上層的優化工具,而是深度融入並重塑物理層設計的基礎能力。

  • 端到端學習(自編碼器)
    這是最為激進和顛覆性的設想;傳統的通訊系統被分解為獨立設計的模組(如編碼、調變、等化等),而在端到端學習的框架下,整個發射機和接收機鏈路被視為一個單一的、巨大的深度神經網路(稱為自編碼器, Autoencoder),這個網路的任務不是學習如何實現QAM或OFDM,而是直接學習在給定的真實通道條件和硬體損傷下,從原始位元到發射訊號、再從接收訊號到恢復位元的最佳映射關係;透過端到端的訓練,AI可以自主「發明」出全新的、可能完全超越人類設計的波形和調變方案,以最大化系統的真實性能。
  • 神經網路接收機(Neural Receiver
    這是一個更為近期的、務實的應用方向,它並非取代整個通訊鏈路,而是用一個訓練好的ML模型來替代傳統接收機中的特定處理模組,如通道估計器、等化器和解調器;研究和實驗已證明,在面對複雜、動態變化的通道環境(如高速移動場景)時,神經網路接收機的性能可以顯著超越基於傳統演算法的接收機。
  • AI驅動的AMC
    ML還可以讓自適應調變與編碼(AMC)機制變得更加智慧;傳統AMC主要依賴於對SNR的簡單量測,而一個ML模型則可以分析更豐富、更複雜的通道狀態資訊(CSI),從而更準確地預測未來的通道變化,並做出更優的調變與編碼方案選擇,進一步提升系統的整體傳輸量和穩定性。

超越通訊:整合式感測與通訊 (ISAC)

整合式感測與通訊(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s, ISAC)被視為6G的關鍵應用場景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利用同一套硬體、同一個無線訊號,同時完成高速資料傳輸和高解析度的環境感測(類似雷達的功能)。

這給調變技術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通訊系統為了傳輸最大量的資訊,需要高度隨機、不可預測的訊號(如高階QAM),而傳統的感測系統(如雷達)則偏好使用確定性的、可預測的訊號,以便於從回波中精確提取目標的距離、速度等資訊,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矛盾。

未來的調變技術必須被重新設計,以協調這一矛盾;目前,學術界和工業界正在積極探索如何利用PCS等技術,在保持通訊所需隨機性的同時,對訊號的統計特性進行「整形」,使其也能具備良好的感測性能,從而在不犧牲過多通訊速率的前提下,實現通訊與感測的權衡與協同;這代表著對調變訊號功能的根本性重新定義,它不再僅僅是資訊的載體,也將成為感知物理世界的探針。

調變技術的未來演進,清晰地展現了一個從「規定」「適應」,並最終走向「產生」的宏大趨勢。

  • 規定(當下)
    現有的標準(如5G和Wi-Fi 6)為系統提供了一份固定的調變方案「菜單」(如QPSK、16-QAM至1024-QAM),系統的任務是在這份預設的菜單中進行選擇。
  • 適應(近期未來)
    以PCS和AI驅動的AMC為代表的技術,並未改變這份菜單本身,但它們極大地提升了「點菜」的智慧,它們能夠以遠超傳統方法的精細度和預見性,動態地、機率性地去使用這份菜單,從而優化性能。
  • 產生(6G及遠期未來)
    以端到端學習和生成式AI為核心的AI原生空中介面,其用意在徹底拋棄固定的菜單,AI將根據即時的任務需求、通道環境和硬體狀態,即時地「產生」一套全新的、為當前時刻量身定製的調變和波形方案 — 一個「即時的最佳波形」。

這代表了無線通訊物理層設計理念的終極典範轉移,我們正從一個由人類工程師設計剛性標準的時代,邁向一個由工程師設計AI、再由AI來設計彈性通訊系統的時代,這將是無線通訊領域自數位化以來最深刻的一次革命。

結論

無線射頻調變技術的演進史,是一部在物理定律的嚴格約束下,為滿足人類永不枯竭的通訊需求而不斷創新和突破的壯麗史詩,從AM廣播讓聲音首次跨越時空,到FM帶來的高傳真聽覺享受,類比技術奠定了無線通訊的基石;隨後,數位革命的浪潮席捲而來,以其在抗噪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上的絕對優勢,開啟了資訊時代的大門。

從基礎的ASK、FSK、PSK,到追求極致頻譜效率的高階QAM,再到為克服真實世界複雜環境而生的OFDM,以及為解決海量用戶共享問題而誕生的OFDMA,我們看到了一條清晰的技術演進路徑;這條路徑的核心驅動力始終如一:在有限的頻譜、功率和成本預算內,實現更高的資料速率、更低的延遲和更廣泛的連接,每一個新技術的出現,都是為了解決前一代技術成功後所暴露出的、更深層次的系統性挑戰。

如今,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捩點,單純依靠增加星座圖密度或擴大頻寬的傳統增長模式正逐漸觸及物理和經濟的邊界;未來的焦點,已經從設計固定的、普適的調變方案,轉向構建能夠即時感知、學習、預測並適應的智慧空中介面。

從Wi-Fi 7的4096-QAM和逼近香農極限的PCS技術,到6G願景中由AI原生設計的端到端通訊系統和兼具通訊與感測能力的ISAC,我們窺見了未來的輪廓;未來的調變技術將不再是工程師在圖紙上預先繪製的藍圖,而是由AI在瞬息萬變的電磁環境中即時產生的、為特定任務量身定製的藝術品,這場從「人類設計」到「機器生成」的深刻變革,將徹底重塑無線通訊的物理層,模糊通訊、感測與運算的邊界,並最終引領我們走向一個真正智慧、無處不在的全連接世界。

關於奧創系統

奧創系統科技的專業技術服務橫跨多個尖端領域,展現其深厚的技術底蘊與市場洞察力:

  • 航太國防應用: 提供無人載具、訓練模擬器、衛星幹擾防禦等關鍵系統。
  • 半導體量測設備: 涵蓋探針平臺、高溫壽命測試 (HTOL) 等方案。
  • 運動模擬平臺: 包含高精度六軸平臺與產業訓練模擬器。
  • 射頻 (RF) 測試儀器: 從訊號產生、分析到完整測試系統建置。
  • 光電影像模擬: 提供紅外線目標投影器、黑體校正源等專業設備。
  • 車用製造 與 衛星測試: 針對新興的車用雷達與低軌衛星產業提供測試方案。
  • 客製化系統:包含電波/電磁暗房建置與自動化軟體開發。

奧創系統科技不僅是設備供應商,更是能與客戶共同成長、持續創造雙贏的工程夥伴,以卓越的解決方案,驅動產業的創新力量。

參考資料

  1. Evolution of Modulation Techniques: From Analog to ... - Atlantis Press, https://www.atlantis-press.com/article/126003609.pdf
  2. What is Modulation? - GeeksforGeeks, https://www.geeksforgeeks.org/computer-networks/what-is-modulation/
  3. amplitude modulation (am) communication systems, https://www.clear.rice.edu/elec301/Projects99/amcomm/
  4. AM broadcasting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_broadcasting
  5.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Modulation | System Analysis Blog | Cadence, https://resources.system-analysis.cadence.com/blog/msa2021-the-advantages-of-digital-modulation
  6. Revolution of Wireless Signal Recognition for 6G: Recent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 arXiv, https://arxiv.org/html/2503.08091v1
  7. 正交振幅調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维基百科 -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D%A3%E4%BA%A4%E5%B9%85%E5%BA%A6%E8%B0%83%E5%88%B6
  8. Modulation Techniques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FoCZ7oMyY&pp=0gcJCfwAo7VqN5tD
  9. Analog and Digital Modulation Techniques - Rahsoft, https://rahsoft.com/2023/11/26/analog-and-digital-modulation-techniques/
  10. Types of Modulation: Analog and Digital Modulation, Applications - Testbook, https://testbook.com/physics/types-of-modulation
  11. NIHF Inductee Reginald Fessenden Invented the AM Radio -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https://www.invent.org/inductees/reginald-fessenden
  12. Methods of Transmission Part II: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and Efficiency of AM Modulation, https://www.radiodesigngroup.com/blog/exploring-the-evolution-and-efficiency-of-am-modulation
  13. Armstrong Demonstrates FM Radio Broadcasting |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history/armstrong-demonstrates-fm-radio-broadcasting
  14. Radio History: The Evolution of FM Radio - Mini-Circuits Blog, https://blog.minicircuits.com/radio-history-the-evolution-of-fm-radio-through-time/
  15. Analog and Digital Modula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https://www.ijsred.com/volume7/issue6/IJSRED-V7I6P35.pdf
  16. Analog vs. Digital Signals: Us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 Article | MPS, https://www.monolithicpower.com/en/learning/resources/analog-vs-digital-signal
  17. 曲博彩虹頻道|5G基礎談:調變與解調 - 科技島, https://www.technice.com.tw/work-place/dr-j-class/153194/
  18. Difference Between Analog and Digital Modulation - Tutorialspoint, https://www.tutorialspoint.com/difference-between-analog-and-digital-modulation
  19. 調變方式- 電子小百科- Electronics Trivia | 羅姆半導體集團- ROHM ..., https://www.rohm.com.tw/electronics-basics/wireless/wireless_what3
  20. Modulation Methods | Electronics Basics | ROHM, https://www.rohm.com/electronics-basics/wireless/wireless_what3
  21. Understanding Frequency Shift Keying: A Beginner's Guide to Digital Communication, https://wraycastle.com/blogs/knowledge-base/frequency-shift-keying
  22. Comparative study of 2FSK and GFSK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technique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8316773_Comparative_study_of_2FSK_and_GFSK_modulation_and_demodulation_techniques
  23. What Are BPSK, QPSK, and 256-QAM Modulation Techniques? - Patsnap Eureka, https://eureka.patsnap.com/article/what-are-bpsk-qpsk-and-256-qam-modulation-techniques
  24. Phase-shift keying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ase-shift_keying
  25. Role of GFSK Modulation in DTU Devices_Industry dynamics_Blog_ - Cdebyte, https://www.cdebyte.com/news/1083
  26. FSK Explained: Principles, Applications, and Benefits - Patsnap Eureka, https://eureka.patsnap.com/blog/what-is-fsk/
  27. GFSK vs FSK: Understanding the Key Differences - RF Wireless World, https://www.rfwireless-world.com/terminology/gfsk-vs-fsk
  28. What Is Gaussian Frequency Shift Keying (GFSK)? - CoreTigo, https://www.coretigo.com/glossary/gaussian-frequency-shift-keying-gfsk/
  29. A Power-Efficient BPSK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Small Satellites - DigitalCommons@USU, https://digitalcommons.us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581&context=smallsat
  30. Digital modulation basics, part 1 - 5G Technology World, https://www.5gtechnologyworld.com/digital-modulation-basics-part-1/
  31. 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BPSK), https://www.ece.unb.ca/tervo/ece4253/qpsk.shtml
  32. Unlocking QPSK i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 Number Analytics,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ultimate-guide-qpsk-satellite-communications
  33. What Is 802.11ax (Wi-Fi 6) - Huawei Technical Support, https://support.huawei.com/enterprise/en/doc/EDOC1100102755
  34.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 Techlteworld, https://techlteworld.com/adaptive-modulation-and-coding-amc/
  35. Understanding Wi-Fi 6E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Wireless Connectivity, https://www.amphenolrf.com/news/understanding-wi-fi-6e-technology-and-the-future-of-wireless-connectivity
  36. Time-Sensitive Networking in IEEE 802.11be: On the Way to Low-latency WiFi 7 - arXiv, https://arxiv.org/pdf/1912.06086
  37. OFDM: The Ultimate Guide - Number Analytics,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ultimate-guide-to-ofdm
  38. Performance of OFDM System against Different Cyclic Prefix Lengths on Multipath Fading Channels - arXiv, https://arxiv.org/pdf/2207.13045
  39. Comparison of OFDM and Single-Carrier for Large-Scale Antenna Systems - arXiv, https://arxiv.org/pdf/1606.08751
  40. 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 Gigabit Wireless, https://www.gigabit-wireless.com/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
  41. What is 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VSOL, https://www.vsolcn.com/blog/what-is-ofdma.html
  42. ofdma - ShareTechnote, https://www.sharetechnote.com/html/WLAN_OFDMA.html
  43. Wi-Fi 6 (802.11ax): 5 Things to Know - Qorvo, https://www.qorvo.com/design-hub/blog/80211ax-5-things-to-know
  44. OFDM vs. OFDMA: The Difference - Hitron Technologies Inc., https://www.hitrontech.com/blog/ofdm-vs-ofdma-the-difference/
  45. MCS and its role in 5G NR.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s define… | by Jyothi - Medium, https://jyos-sw.medium.com/mcs-and-its-role-in-5g-nr-4852126265e9
  46. OFDMA, OFDM vs CDMA Comparison - CableFree, https://www.cablefree.net/wirelesstechnology/ofdm-introduction/ofdma-ofdm-vs-cdma-comparison/
  47. ELI5: With OFDMA in 4G, 5G, Wi-Fi 6, 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having more or less subcarriers/subcarrier spacing? : r/explainlikeimfive -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r/explainlikeimfive/comments/tm1ytr/eli5_with_ofdma_in_4g_5g_wifi_6_what_is_the/
  48. Wi-Fi 6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of 1024-QAM and DL OFDMA - os3.nl, https://rp.os3.nl/2018-2019/p22/report.pdf
  49. Wi-Fi 6 and 6E: Future-proof Standards for Today's Requirements - Rutronik, https://www.rutronik.com/article/wi-fi-6-and-wi-fi-6e-the-latest-wi-fi-standards-fit-for-current-and-future-requirements
  50. Introduction to Satellite Network Technologies - ICAO, https://www.icao.int/SAM/Documents/2011/SATGRNET/01%20Intr%20to%20Sat%20Network%20Technologies.pdf
  51. [2309.15951] IEEE 802.11be Wi-Fi 7: Feature Summary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 arXiv, https://arxiv.org/abs/2309.15951
  52. IEEE 802.11be – Wi-Fi 7: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 arXiv, https://arxiv.org/pdf/2007.13401
  53. Constellation shaping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stellation_shaping
  54. Supporting Probabilistic Constellation Shaping in 5G-NR Evolution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3705531_Supporting_Probabilistic_Constellation_Shaping_in_5G-NR_Evolution
  55. Probabilistic Constellation Shaping for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 Request PDF,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1055274_Probabilistic_Constellation_Shaping_for_Optical_Fiber_Communications
  56. Optimization of Probabilistic Constellation Shaping for Optical OFDM Systems with Clipping Distortion - arXiv, https://arxiv.org/html/2507.07507v1
  57. Reshaping the ISAC Tradeoff Under OFDM Signaling: A Probabilistic Constellation Shaping Approach -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https://www.weizmann.ac.il/math/yonina/sites/math.yonina/files/Reshaping%20the%20ISAC.pdf
  58. The Role of AI on 6G MAC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2563987_The_Role_of_AI_on_6G_MAC
  59. AI Techniques for the 6G AI-AI - Eurescom GmbH, https://www.eurescom.eu/eurescom-messages/summer-2024/ai-techniques-for-the-6g-ai-ai
  60. From Lab to Field: Evolving Deep Learning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 DeepSig, https://www.deepsig.ai/from-lab-to-field-evolving-deep-learning-for-communication-systems/
  61. DeepSig Unveils Breakthroughs in AI-Na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t MWC 2024, https://www.deepsig.ai/breakthroughs-in-ai-native-wireless-communications-at-mwc-2024/
  62. AI and ML for 6G networks | Rohde & Schwarz, https://www.rohde-schwarz.com/us/solutions/wireless-communications-testing/wireless-standards/6g/ai-and-ml-for-6g-networks/ai-and-ml-for-6g-networks_257029.html
  63. Application t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AI/ML | ShareTechnote, https://www.sharetechnote.com/html/NN/NN_WirelessApplication.html
  64. MAC Layer - 6G | ShareTechnote, https://www.sharetechnote.com/html/6G/6G_Research_MAC.html
  65. 6G Takes Shape - arXiv, https://arxiv.org/html/2411.18435v1
  66. [2310.18090] Probabilistic Constellation Shaping for OFDM-Based ISAC Signaling - arXiv, https://arxiv.org/abs/2310.18090